社区团购和其他

前几天,在网上一个微博上面留了言,说社区团购用补贴抢占市场,形似倾销,涉嫌垄断,就是不正当竞争,然后就被一个SB不依不饶的追着怼,当然我也没客气的骂回去了。

捕获

现在网上舆论的门槛太低,导致了互相对话的人往往不在一个层级上,现实生活中,我们是避免交流的,在网上只要是公开发表意见,这就避免不了有人怼上你。

本来想评论一下反垄断的,但是玩了会2077,思路被打断了,就这样吧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2 Comments

点评裘慧明谈国内量化的市场的演讲

点评:这周看到一个裘慧明的演讲材料,关于国内量化这一块,讲的非常好。裘总刚回国的时候听过他的一些私下的分享,就觉得是一个很愿意发表观点的人,在一些群里,发言也不怕得罪人。不过这两年规模大了,发言也少了,或者说,我能混进去的群,大佬们已经不玩了,玩更高端的去了。不过能从这个演讲里面学到不少东西,起码扯淡的时候可以用。

国内市场对量化存在诸多误区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量化投资。

我在海外量化做了十一、二年,回到国内又做了6年,相对来讲,国内跟海外的量化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很多国内的投资者对量化在理解上有一定误区,所以我觉得值花一些时间来讲一下量化是怎么回事,以及在中国的A股市场,量化为什么能在规模大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一个比较好(超额)的收益。

还有比如量化的稳定性。怎么理解稳定性,实际上量化策略的稳定性不等于净值的稳定性,而是超额的稳定性,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超额的稳定性就是说,我比市场跑的好的这部分是稳定的。我一直在强调超额收益,超额收益不等于收益,(但是)在长期过程中,超额收益会转化成客户拿到手的收益。

2015年之前,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对冲性的产品,所以很多投资者就把量化产品等于类固收的产品,实际上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现在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监管环境,量化慢慢会变成以量化多头产品为主的格局,海外也是这样的。

在中国跑赢市场相对容易

现在是量化非常好的时机

我在海外做了很多年,从2001年到2005年主要做高频,那时候年化收益超过500%,但这个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管理容量非常有限。刚才主持人也提了,我们有500万美元,一年就挣了2亿5000万,但是你给我1亿,我也只能挣2亿5000万。

2005年到2012年,我主要做统计套利,套利也是我们现在在国内的主要策略,等会我会提到统计套利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2005年到2012年,我的年化收益大概税前在32%左右。美国市场其实是很有效的,那这32%怎么做出来?实际上加了杠杆。实际上从跑赢市场来讲,(年化收益)也就7个点左右,但是,在美国跑赢市场7个点已经属于非常优秀的了。

现在整个市场,客户能买到的资产,不要跟我讲文艺复兴的策略有多牛,你要知道它最好的策略你是买不到的,今年能买到的实际上还是亏钱的。我们讲的是,能给客户带来收益的这部分策略,现在美国大概一年能给客户带来一个点,就是说,只比市场一年好一个点。

所以为什么说在中国现在是量化非常好的时机?从2015年到现在,指数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年半,我们给客户带来了不错的年化收益,因为在中国跑赢市场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拿过去20年数据看,在中国,不管是公募还是主观的私募,包括过去五六年的量化私募,都给客户创造了不错的收益,我后面会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点评:国内市场的公募基金整体上是有超额收益的,私募更高,主要是私募可以投资的范围更广,比如最直接的,私募可以投股指期货,最简单的买入中证500股指期货,就有12%以上的年化超额收益、

每天比市场好一点点

累积起来收益就很可观

然后我先讲一下量化是怎么回事。

我们相信这一点,市场一定有规律的。中国市场散户数量以及交易特别多,交易者越多越容易统计规律,越是集体行为越有规律。量化投资就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统计模型进行预测和风控,并且用计算机技术去实现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

我们每天收集到的数据至少有几十G,数据量非常大,从9:25开盘竞价开始,很多交易笔数,9:30每三秒会公布一个盘口,在三秒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交易,一天交易量7000亿,背后存在大量的数据,这还只是交易数据,还有基本面的数据等等。

我们将这些数据都收集起来,建一个数学模型,把规律总结出来,知道哪些股票大概率会跑赢,然后不停的换,每天累积下一定的超额,比市场好一点点。

假如每天比市场只好0.5%,就是市场涨1个点的时候你涨1.5%,大家觉得好像不多,但是,如果你每天比市场好0.5%,1年下来,就比市场好120%,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觉得现在谁都做不到,一年能比市场好120%。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看每天赚的超额并不是很多,但是每天累积,复利起来就很可怕。

所以,量化就是用大数据的概念去预测市场,虽然胜率并不高,每笔交易我们的胜率可能也就55~60%,但是,每天你可以做非常多的交易,哪怕每笔赚的并不多,但是累积起来的利润就很可观。

主观投资vs 量化投资

本质还是赚市场无效性的钱

我讲一下主观投资和量化投资的主要区别。

一个是方法论。

量化投资主要是依靠数据和模型,它的优势不在基本面选股,而是在价量上的投资,跟大家比较熟悉的、传统的成长股投资、价值股投资,还有比如“与伟大企业一起成长”赚的钱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观投资则主要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更深刻的了解。

但是,不管是你做主观投资还是量化选股,本质上,赚的就是市场无效性的钱。

因为如果市场非常有效,成长性好的股票一定会得到高估值,比如说直接就是80倍的PE,那你要比市场的平均水平高才能挣到盈利。所以并不是说一个企业好,你买它就一定能盈利,好公司还要有好的价格,否则你就牺牲了很多的时间成本。

如果市场上每个人对公司的理解都很深刻,你也挣不到钱,(因为)股价会迅速到一个非常合理的位置,你也赚不到超额收益。

所以,赚到超额收益的核心还是你比别人水平高多少,本质上都是赚交易的钱,只是说周期不同,因为大家都是低买高卖,没有人是高买低卖的,那就亏钱了。

我们更偏赚短期交易的钱,比如10天左右或者5~10天;做价值投资、做成长股投资的,赚的是长期交易的钱。

随着规模扩大

量化投资的超额收益一定会降下来

第二个是收益来源。

我们平均持仓现在2000多只,非常分散,基本上是全市场品种覆盖;而主观投资(可能)集中在二、三十只票上面,所以(两种方法的)特点就很明显了。

我们的特点在于广度,在几千只股票上都挣一点,累积起来就比较可观,但因为每笔钱挣得比较少,所以换手要相对高一点。虽然现在已经降下来了,但还有50倍,而做的好的主观,海外的平均一年换手不到一倍,国内公募换手大概是3~4倍。3~4倍没有错,我们50倍也没有错,只是说赚的钱不一样。

但是,如果再过5年,整个市场上量化的换手一定会降下来。现在(量化的规模大概)3000亿,还能一年50倍的换手,市场交易量差不多是一天是600亿(20%×3000亿)。但是,3万亿的时候还能做20%的换手吗?那一天交易量就是6000亿,整个市场的交易量全是量化的,这是不可能的。

点评:现在市场量化规模3000亿,量化交易量在600亿(一年50倍,一天换手0.2(0.2*250=50))

所以,随着量化规模的扩大,超额收益一定会降下来,最舒服的肯定是换手比相对较高的时候,量化的优势才比较大,因为你赚的主要是广度的钱。但是,基本面的主观投资赚的更多是长周期的钱,对收益的敏感性没这么高。

所以,现在公募管了都快6万亿了,私募主观管了2万多亿,现在8万多亿,超额收益还不错。当然今年是特殊的年份,以前也没这么高,整体上今年不管是做量化的,还是做主动选股的,都还比较高。

量化的几个特点:

分散持股、程序化交易

但是大家要了解里面的一些特点。

量化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必须要分散。平均一个股票持仓最大都不超过1.5%,也就是最大一支票也不超过整个组合的1.5%;而主观经常会到10%左右,这还是属于比较稳健的。

同时,我们持有2000多只股票,里面会有跌停的,也会有涨停的。市场上往往有个误区,觉得我们选的股票经常是涨停的,但如果去仔细看看,我们持有的跌停的票也很多。我们曾经有一只票跌了50%,但是对我们的净值基本没影响,因为它的权重只有万几,跌完了也就亏万几,所以,我们赌的是大概率事件。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操作都是机器来严格执行,这部分大家比较熟悉。一个人是不可能一天交易几千只票,一天能下几百万单的,这只能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因为我们每笔赚的钱很少,所以在交易细节上比较注意。比如说买茅台,(主观投资)不那么在乎是什么成本买的,我放5年都赚500%了,还在乎交易成本差吗?

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赚的钱总共只有千五、千六,就很在意每笔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的不好,可能就不挣钱了,所以就非常精细化。在美国,因为超额已经很低了,实际上大家都在用程序化交易来帮自己减少成本。

股票短周期策略是量化投资最有优势的领域

刚才讲了一些特点,自然有一些结论,比如什么样的策略量化是有优势的,并不是说量化在任何地方都能通杀四方,都有非常强的优势。

一个是(标的)要广。如果你到越南市场,那做啥量化,总共就几十只有流动性的股票,你把这几十只票研究透就行了,我找一个非常牛的交易员就可能覆盖过来。

另一个是股票短周期,这是在全世界层面量化都有绝对优势的策略。

首先股票非常多,美股大概有3000支流动性比较好的票,A股也有4000支流动性比较好的票,而且每一秒钟都有交易,这样你就能赚每个股票市场交易的钱,又能乘以4000只,所以说股票短周期又有容量,又有收益。

美国做的优秀的机构,一年能在美国市场上挣多少钱?40亿美金,等于相当于200多亿人民,每年都能挣到这个钱。但是,你到一个小的市场能挣到吗?不可能的,越南整个市场(规模)都没这么大。

点评:美国全部机构一年挣200亿人民币超额,明泓一家挣180亿,说明中国的钱好挣,但是是不是也说明,他的天花板也是看得到的

A股市场因为交易量仅次于美国,而且个人客户比较多,赚到的超额也非常高。所以,股票短周期策略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策略。

我们现在国内管了有六百亿左右,但今年依旧有年化30%的超额,等于说你可以认为我们今年挣到的超额就是600×30%。

所以,股票短周期在中国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

我们的期货收益也很好,这三年每年都是40%(的超额),但如果管的钱就非常有限,像我们现在管了5个亿左右还能做到,如果管50亿就很难了,500亿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整个市场,期货的存量资金只有4000亿,如果管500亿还要(每年挣)40%,一年200亿,你向谁去挣?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股票短周期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可以说是量化最有优势策略。

但美国还不太一样:你到美国市场买不到股票短周期策略。因为做这些策略的老板们都很有钱了,他不需要你的钱,自己的钱就够了。所以在中国,现在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可以说大家都还比较穷的,都还有很好的策略来给客户管钱。

股票长周期策略容量更大

但是目前大家不一定看得上

股票长周期也还不错,但在中国吸引力还不是非常大。

我们也做过一些长周期策略,一年跑赢市场大概12%~15%左右,但是这个策略,我们也跟客户开玩笑说基本上是募不到钱的,因为收益比起短周期策略来讲,差太多。

比如我们现在卖的一个(短周期策略)产品,过去5年半给客户带来差不多28%的费后收益,但是,买股票长周期(产品)的客户,拿到手的可能就只有14%了。

你想,一个挣28%,一个挣14%,如果是你,你拿哪一个?

但是,它的好处是容量非常大,等未来短周期的容量满了以后,长周期策略的产品一年能有14%也不错。大家现在可能看不上,但是,如果放到美国,实际上还是不错的。

大家老觉得美国多好多好,但过去10年,美股市场一年也就12%的(年化)收益,所以14%也是不错的。

但是,中国现在有更好的策略能给客户带来收益,所以大家有点看不上股票长周期策略了。

至于期货、外汇,那就是容量(限制),如果想保收益那就没容量,想要有容量又没收益。因为你做期货外汇,要么是交易量不行,像债券一样;要么就是品种太少,比如期货,总共只有四、五十个品种,有流动性的只有二、三十个品种,大数据就很难体现出来。

量化在宏观策略和期货长周期策略上相对劣势

然后我们说量化在哪些地方做不好,或者至少比起别的以深度研究为主的策略没有优势的。

第一个就是宏观。宏观对量化来讲只能做个配置,很难做得特别优秀,虽然也不错,但是优势不大。为什么?标的太少了。

我刚才讲了,全球期货外汇加起来,流动性好的就七、八十个品种,平均持仓大概有两年,如果我找80个非常优秀的研究员,每个人盯一个品种,那各种各样的信息是比量化强。

所以,在宏观上做得最优秀的,一定是系统化处理数据,但是这里面的阿尔法来源很多不是量化的,而是主观的,要去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深度的处理,而且很难复制。

比如今年2月,量化会告诉你美国疫情要来了吗?很难的,历史上没发生过疫情,但是你如果分析的好,中国有了(疫情),这么多人来往是不是可能传染,这是逻辑推断。

历史上没发生过,但是你如果做宏观,你可以去做空美国股指,或者去买一个看跌期权,或者买一个信用债的看跌期权,那你就赚很多钱,大家也听说过这种例子。

信用债也是一样,信用债交易量太少,国内也有很多信用债,但是非标谁会用量化策略来做?没有的,因为交易笔数太少,里面标的太少。

同样的,期货长周期策略量化还算不特别弱,但是优势也不大,因为品种太少,周期太长。

股票是最好的资产,可以直接参与经济增长

现金是最差的投资

刚才讲了量化最大的优势领域就是在短周期股票上面,长周期股票也还行,所以股票已经是量化最有优势的领域了,全球的量化大概80%是在股票上面,为什么?因为股票体量大。

先讲一下为什么股票本身就是最好的。

长期来讲经济一定发展,什么品种能直接参与经济的发展?就是股票,(买股票)等于说你是公司的拥有人,虽然你没有决定权,但是你有分红权。

这是200年来美国股市的收益情况,已经是通胀调整过的。

大家看股票资产200多年每年的收益,通胀前是8个点,即使去掉通胀也有6.6%,债券是3.6%,黄金也没什么挣钱,也就是让你保值而已,但是,如果你持有现金,每年都亏1.4%。因为(理论上)会有一定的通胀鼓励你花钱,如果通缩了大家都不花钱,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所以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会搞一点通胀,但是不能太高。

比如美联储就很标准,它的目标就是每年1%~2%的通胀,鼓励你花钱,否则今天的钱比明天的钱还值钱,那你就不花钱了,但是今天的钱明天就要少一点,你就会花钱。

所以经济政策一定会鼓励适度的通胀。

dcfe22667fe516deaa566a821694e3ba

资料来源:明汯投资

但是你看,虽然每年的收益差距并不大,但200年后的差距是巨大的。你一块钱投资到股市,(200年后)会变成36万,如果投资国债就只有1000多块钱,如果投资黄金,更差,只有4块钱,如果持有现金就更差了,变成6分钱,所以不要持有现金。

大家都知道,九几年当时的万元户就不得了了,现在万元户是什么概念?买上海的一平米都不够,所以说现金最差的一种投资。

股票是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股票直接参与经济的增长。

A股市场历史年化收益不低

刚才讲了美股,再讲一个A股的例子。很多人都说A股股票不好,但实际上A股挺好的。

如果从过去的二十年来看,(投资回报)仅次于房市,而且房市未来的增长是不可复制的。房子租出去一年有两个点,好一点可能最多三个点,但股票市场不一样。

举个例子,虽然中间波动很大,但是终点都比起点高很多,上证指数1990年12月到(今年)8月年化12.5%,一点都不差。大家买信托的知道,年化8个点就不错了,可能2013、2014年高一点,但现在七八个点就算不错了。

而且(要拿到)年化12.5%很简单的,不要做什么聪明的事情,直接买上证指数的ETF就有12.5%,沪深300指数从2004年到现在10.6%,中证500年化13%,中证1000指数更高一点(年化13.6%),创业板指10年下来到现在年化有10个点。

这还不用选股,好的股票坏的股票一起买,只要按照权重来调就10个点的收益,就是因为你直接参与了经济的增长。

点评:其实这个误区越来越被认识到了,A股市场因为波动巨大,掩饰了它的长期趋势

中国股市过去波动率较大

长期来看中美股市收益差距不大

中证500跟标普500,标普500是大票,中证500偏中票。看一下年化收益,实际上中美差异并不大:中证500只是过去十几年的年化收益10.6%,标普500是11%。

但是,大家觉得中国股市挣不到钱,为什么?波动率太大。

2005年到2010年,(中证500指数)年化波动率是91%,大家都是高点进去,然后亏30%受不了就出来了,本来能挣钱的就变成亏钱的了。真的跌到低点,像2018年的12月市场2400点的时候,我们说都2400点了还怕啥?但是很多人都很恐慌。

大部分人是做不到低点进高点出的,每个人都自己觉得能做到,但实际上做到的都是高点进低点出,所以,尽量少择时。不管是从文献上来看,还是从实践上来看,择时都是亏钱的,从基金经理、到上市公司股东、到个人投资者,基本都亏钱,所以不要做择时。

但2011年以后就不太一样了,(中证500指数)年化波动率只有29%了,这个大家是能承受的。当然也是基于有超额收益的情况下,假如说真的是长期不挣钱,那也很难回来。如果在2007年6100点到现在,买到差的股票到现在还没回本,但是你买好的基金,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了,10倍是最起码的。

再看美股,标普500的好处是什么?波动只有11.6%。但是这也只是表面,我们现在海外也有基金,跟海外投资人讲(波动小)这是表面现象,因为美股跌起来也吓死人,就是表面上不吓人。

比如今年3月份,一个月就跌30%,中国还不会说一个月就跌30%的,因为美股是机构投资者(居多)。所以,这里面我们也不能只看波动,还要看极端情况的风险,极端情况下差距也不大。

A股取得超额收益相对容易

未来量化的规模会比现在大很多

但是,有个本质性的区别,A股是弱有效市场,就是说在A股比市场做得好一点是挺容易的。

拿美国的例子来看,80%的共同基金是跑不赢指数的,过去10年还不如老老实实买指数基金。现在美国50%的资产股票资产在被动基金手里,并不在主动管理手里。

但是A股取得超额收益比较容易。过去的5年半,我们超越了市场大概30%多。等于说平均每一年,市场如果跌10%,我们挣20%,如果市场涨40%,我们挣70%,市场跌30%我们能打平,长期下来收益就比较可观。

比如我们2015年2月发行的300增强产品,2017年9月发行的500增强产品,最后客户都拿到25%以上的收益,在指数没有涨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交易和选股做出了很好的超额收益。

先假设低一点的,如果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一年只有10个点的超额收益,在2010年到2020年实际上500指数算比较差的,一年平均只有四点几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500增强产品的年化收益是14.72%。

假设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是20%的超额,这比我们在过去5年做出的水平实际上也降了很多,那这种情况下,2010年到2020年年化收益24.5%,实际上已经可以了。

所以,股票市场本身就是个很好的投资标的,在过去10年、20年、30年的维度上,客户只要能坚持住,不要去择时,就算闭着眼投个指数基金,你也能挣到(年化)10个点。

但很多人没挣到这个钱,就是因为自己在低卖高买,如果大家把自己零几年买的基金不要卖,持有到现在,你会发现赚的钱还不错。所以多做多错,大部分客户实际上应该少交易。

另外,量化投资并不是一个细分行业,它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跟以基本面为驱动的主观投资是一个同等大类。

在美国,量化投资跟以基本面为主的投资,管理的资产是四六开,就是量化管了40%,主观投资管了60%;在中国,整个私募行业2万多亿里,量化只管了3000亿。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量化的规模大了,我们说10年后你再看,量化整体的管理规模会比现在大很多。但是超额收益也一定会比现在要低,因为市场一定会趋于有效。

A股市场散户更多

但是散户盈利情况非常差

然后我们讲一下 A股,为什么大家比较容易做出超额收益?为什么市场跑赢比较多?

主要基于 A股市场的独特结构。

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自然人的持股市值很大的,2018年底持有4万多亿,专业机构那时候只有3万多亿,比个人投资的少,你会发现个人持股要大于专业机构的持股。

从交易情况来看,自然投资者交易占比,这是2017年的数据,占比82%,等于市场的交易量绝大部分都是个人投资。但是,个人投资者其实在交易上没有什么优势,因为信息采集比公募、私募还有保险等专业机构都要弱,大家觉得都听到了什么内幕消息,但真正内幕消息轮到你吗?

我们开玩笑说,你难道跟上市公司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为什么轮到你听到内幕消息?轮到你不知道几十手了,你还能挣到钱吗?不可能挣到钱的,很多都是错误的。

2017年是很好的市场,虽然他们持股很高,但盈利情况非常差,平均来讲都是亏的。自然投资者持股这么多,一共只挣了3000亿,专业机构管理的钱只有3万亿,但是挣了1万多亿。

机构投资者比散户赚的钱更多

但择时都是亏钱的

这是上交所统计的交易情况,是从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正好是一个平均的市场。大家看到,2016年并不怎么好,但小票还可以;2017年是大盘好,小票不太行,2018年都不太行,2019年的上半年都还行。

6fdaefd524e67e9d48a5830afdba3059

市场平均收益用是什么指标?这里用法人投资者的持股收益,因为他们不太做交易,你可以认为是市场的平均收益。

因为如果持股不动,那不就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平均收益差不多吗,其实他们择时也是亏钱的,说明上市股东卖的时间也是错的,但总收益是正的。所以,即使了解自己公司的经营情况,他也不了解市场对它的估值情况,而且很多人会高估,涨的时候觉得自己公司多牛,其实可能只是风口对了而已,跌的觉得受不了要卖了,所以,择时是亏钱的。

机构投资者择时也是亏钱的,但总收益是正的。然后看散户,从10万以下到1000万以上,都是亏钱的。

这里我没写平均收益的数据,大概公司法人平均收益率年化7%左右,机构大概10%多一点,然后散户是亏钱的。

大家为什么挣不到钱?虽然市场送给大家10个点的收益,但是通过乱交易,大家又把10个点还回去了,所以挣不到钱。

点评:不要择时,冯柳也是这么说

优秀投资机构的盈利水平相对更高

股票型产品的平均收益更高

3613ee754d4a16b166dd96be152f54ce

刚才讲了中国的机构平均来讲都是挣钱的,而中国优秀的机构,盈利水平还是挺好的。

给大家看一下数据,我这里用的是样本外的数据,否则你看到了过去谁做的好,再去说他做的好,没有意义。

第六届也就是2014年底的金牛奖获奖产品,大家可以看到,从2014年到2020年6月,产品平均收益98%,同期沪深300指数只有18%,同期的年化超额收益九点几,这是费后的数据。

第九届也就是2017年那届,因为那时候量化类的也有获奖的了。

看主观产品,从2017年到2020年,平均收益率是21%,同期超额年化近7%,如果跟中证500比的话,平均年化超额收益有10个点。

2017年获金牛奖的量化多头产品,到今年6月份,平均收益率是64%,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是21%,跑赢中证500指数24%。

也就是说不管主观还是量化,在中国市场上都能做出还不错超额收益,这已经是费后的收益了,费前可能还更高。

公募也是,中国的公募这几年跑的很好,大家都知道,长期来讲也不错。

看公募的金牛奖,第12届金牛奖混合型产品,是从2014年到2020年,产品收益率是38%,也比同期指数高;股票型产品平均也高了近6个点。

如果看近三年就更突出了,跟同期中证500指数比,第15届金牛混合型产品,从2017年底到今年6月底,相较同期中证500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是11个点,股票型产品的年化超额收益是19个点。

那么就有几个比较有趣的结论。

第一个,要买股票型的产品,不要买混合型的。混合型的产品就是说市场好的时候我仓位稍微重一点,市场不好的时候稍微轻一点,给你更多的选择。但最后你会发现,给你更多的选择就是错的。

你看混合型产品平均表现都比股票型差,因为股票型就是不让你降仓位,刚才讲了,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不会择时。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在高点的时候降仓位的,都是在低点受不了了的时候降,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个人,都会犯错误,因为这是非常反人性的。

点评:这里面的分析技巧比较好,用样本外数据来做检验,我后面可以学一学,这个思路应该好好用用。

为什么600亿了还要募资?

比较有信心未来能有一个不错的收益

量化指数增强产品暂时,我讲的是暂时,在超额收益上还是具有优势的。

这里有些私募金牛奖的例子,其中大概平均最好的可以跑赢市场年化19%到20%左右,差一点的5%到10%。

但是,目前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年化超额收益大概能做到20%以上。

我们也是,虽然规模扩了十几倍,因为2017年我们大概管了40多亿50亿左右,现在管了600亿,但是我们的超额收益也没怎么下降。

所以我们600亿了为啥还要募资?因为我们比较有信心,现在还能给客户带来一个不错的收益。如果现在买我们的产品,只要拿的时间够久,还是有不错的收益,虽然赶不上过去,我自己都没有信心做到未来5年还能给客户带来费后29%的收益,这个挺难的,我也承认这一点。

量化投资的超额收益来源

很多人认为量化是黑匣子,搞不懂,虽然说背后非常复杂,但它是符合逻辑的。

超额收益是怎么来的?

8941f71d0db5a5b9e2b058523973bff5

首先,每一笔交易你是要挣钱。散户为什么亏钱,他犯了这里面的每一个错误,盈亏比不高,挣了点钱就跑了,亏钱的又死命拿着,盈亏比是差的;然后胜率低,交易100次可能60次是亏钱的;同时频率又太高,少交易一点可能还少亏一点。

但是,在有胜率跟盈亏比的情况下,反而交易频率越高越好,仓位越高越好。做基本面选股的大部分优秀基金经理,不管是在公募还是私募,都是有跑赢市场的能力的,这种情况下就是要高仓位。这也解释了刚才讲的,为什么优秀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比混合型的要好。

点评:这个逻辑就是,如果你有alpha,那么就不要放在现金上,因为择时是无效的。

主观选股里面,可能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基本面选股,就是基于对公司的深度调研,长期持有,赚企业成长的钱或者估值回归的钱。它的特点是什么?盈亏比高。你买中了茅台可以涨10倍,亏了钱可能亏个30点就出来了,说明你错了。这种方法胜率中等,还不错,频率比较低,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可能换手率两、三倍左右。

量化里面最主流的现在来讲还是统计套利,虽然在美国已经变成基本面量化了,因为统计套利的容量不够了。中国现在量化的规模还小,所以最主要的还是统计套利。

统计套利就是以价量为主,赚交易的钱,平均持仓时间不这么长;盈亏比并不高,每笔交易可能也就挣两个点,不会说能赚几倍;胜率也就是55%~60%,不会太高;频率要高。

虽然也不是高频,像我们现在平均持仓时间就10天左右。你说10天内企业的基本面能有很大变化吗?大多数是没有的。但是为什么每天还有差不多7000亿的交易?其实是因为市场上有很多噪音交易。噪音交易下有些时候股票超卖了,有些时候超买了,我们就通过利用这些无效的交易来获取利润。

误区一:量化策略等于低风险

接下来讲一下市场上对量化投资的一些误区。

第一个是认为量化策略就等于低风险,产品净值很稳健。其实只有市场中性策略(能做到),就是把市场风险对冲掉,这才是低风险的。

我回国是2013年,讲一下自己的体验,当时量化是对大家是非常新的概念,一般是买股票多头的产品,大家会说为什么我不去买更熟悉的景林,淡水泉,为什么要去买量化的产品?

当时大家卖的基本上也都是低风险的对冲产品,这也造成市场上一个误区,让大家觉得量化就等于低风险,实际上不是的。

误区二:

量化策略会增加市场波动

第二个是认为量化策略会增加市场波动,这也是大家的一个误区。

大家觉得量化策略经常是追涨杀跌,实际上是错的,量化策略绝大部分是涨多了卖,跌多了买,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仍旧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上,容易超跌,也容易超涨。有些股票莫名其妙翻了好几倍的情况下,如果你有票肯定会卖掉;有时候,像2018年跌很多的情况下,你规模越大,其实越要反向,因为当规模大的时候还顺势,那股票就涨飞了,你买不到的,所以往往是逆向交易。

误区三:

量化策略容量小

第三个,认为量化策略容量小。

刚才讲了,美国大的资管机构基本上都是量化的,因为量化能交易几千支股票,容量天然就大,一个主观的研究团队也很难覆盖全市场4000只股票,能覆盖100只已经是不错的团队了,可能就已经需要10到20个研究员,如果有30个研究员可能也就覆盖400只股票。

但是量化是通过模型来做,覆盖面很大,如果看海外的机构,比如文艺复兴(Renaissance)、Two Sigma,DE Shaw,每一家的头寸都超过1000亿美金。所以,比起海外同行,中国虽然有600亿规模,实际上还不大。

量化策略的容量是很大的,只是说规模太大以后,超额收益就不显著了。就像现在,如果让我们管3000亿还做出这么高的超额收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能做30%的超额,基于我们的规模还不大。

国内量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指数增强

大家如果投过一些量化的产品,可能在过去几年也没有非常好的体验,特别是如果在2015、2016年投的话,这里面有一些特殊的原因。那段时间实际上对冲工具也是很缺乏,所以大家都是赚了一种风格的钱,2013-2014年是创业板的牛市,大票非常差,所以大多是多创业板空沪深300指数,收益很高。

但是,不管你是融券还是用股指对冲,一年的平均成本是10%~12%,同时杠杆成本又很高,中国基本上都是平层的产品,这样的话,容量就非常有限。

国内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指数增强产品。为什么?

对冲的低风险产品,过去客户能拿到手的收益也就5%~15%左右,我觉得未来也就10%左右,这还是在过去的量化规模不算很大的情况下。但是指数增强的话,同期的年化收益,费后是28%,比它高了十几个点。

到了2015年的时候市场也慢慢开始接受(量化投资),我们也是市场上第一家卖指数增强的私募,第一个产品是2015年2月发的,实际上也募不到多少钱,总共卖了2000多万,其中一半还是我自己的钱,其他几个是自己的朋友。

即使是2015年6月12号投进去,到年底都是挣钱的,但挣的可能不多,不过5100点进去年底还能挣钱,我觉得市场上很少有产品是这样的,这说明量化的策略在牛市和熊市中都是有效的,你可以认为(2015年)上半年是牛市,下半年是熊市,但是量化策略在这两段时间都很有效。

然后到2016年,银行都开始卖对冲型产品,但那一年实际上对冲产品不好卖,我们当时跟机构讲,那一年应该卖多头产品。但是因为2015年高点卖了很多多头产品,受伤很严重,他们也不敢卖。

实际是2016年我们的对冲产品超额收益做的也不错,但是那一年成本也很高,30%多,最后客户其实费后没有挣到什么钱。

但是我们的多头产品,虽然市场那一年跌了百分之十几,但是我们跑赢市场40%几,最后客户也拿到了15%左右的收益。

2017年是量化机构的转折点

不能靠风格挣钱,要拼投研实力

2017年是转折点,因为在2017年之前,在风格上就能赚很多钱。

有一个指标,如果大家去买ST的股票,买20亿以下市值的股票,从2012年到2016年底左右,年化收益有30%~40%。

因为当时存在借壳等,经常一个壳中两个亿,最高峰炒到30亿,那你就十几倍的收益了。当时涨的小票大多数都不是业绩上涨,主要是估值的扩张,估值扩张靠什么?主要是壳价值。

但是到2016年底开始放开IPO了,为什么要花几十亿去借壳?一个好的公司我直接上市不就行了,比如现在,一个好公司可能三个月就能上市了。所以风格的切换背后有各种原因,并不是说风格莫名其妙就切换了。

从那以后,我们说不能靠风格挣钱,那是市场送的简单的钱,要赚真正的超额收益。

大家可以看一下背后的数据,2013年到2016年,中证500(的表现)比沪深300好很多,你如果做多中证500指数,做空沪深300指数,或者做多小票,做空大票,从2012年底到2014年,就有50%的收益,这是谁都能做的。2014年12月左右有个回撤,但很快就回来了。所以大家觉得小票好像一直是跑赢大票的,很多人也养成这种习惯。

但是2017年就不一样了,一直到2019年初,小票一直是跑输大票的,所以这对量化机构的要求就更高了。

因为量化机构天然在小票上优势,毕竟大票数量少,沪深300里面就300只股票,但全市场那时候也有3000只股票了。但是,如果你是靠小票挣的钱,这几年可能吐回去非常多。实际上从客户的体验来讲肯定是吐回去了,因为前面挣钱的时候大家还没投,等你投的时候就开始下跌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不能靠风格来挣钱,一定要靠投研能力。所以2017年大家也可以看到,2017年做得好的机构,现在做得都还不错,因为2017年一定是要靠投研能力来挣钱,不管是主观的投研能力,还是量化的投研能力,所以,具有真正阿尔法能力的机构就脱颖而出了。

你在2017年买的好的机构,你会发现,后面几年也不会亏到哪里去,但是在2015年、2016年不好说了。2016年整个量化行业才刚起步,大家也不知道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谁真正有投研能力。

现在优秀的量化机构,管理资产都上200亿了,投研人员都有二、三十人,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

国内量化行业洗牌

现在3000多亿规模离饱和还远得很

然后讲一下量化行业的洗牌。

到2018年的时候,量化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因为从2015年以来,整个管理规模差不多2000亿,但这2000亿有很多是加杠杆加上来的,真正从客户募到的钱可能也就几百亿。

但是,随着股指贴水的扩大,因为当时90%基本上都是低风险产品,后来靠风格挣不到钱以后,这些产品就结束了,所以到2018年,规模可能缩到只有几百亿的规模。

但是,2017、2018、2019年,量化机构重新证明了自己。一个是因为对冲产品的对冲成本降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差不多10%左右;第二个,多头开始慢慢发力了,市场上也更能接受指数增强的产品。

你如果说相信自己是没能力择时的,我觉得市场99%的人是没能力择时的,不信的可以自己去试一下。在不择时的情况下,指数增强的产品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想挣钱那仓位就得重。

假如一年收益是30%,你配100万也就挣30万,但是你如果配1000万,你就能挣300万,所以仓位是很重要的。

过去两年量化市场迅速发展,从过去的500、600亿扩到了3000多亿,但实际上还是处在刚起步阶段。

美国的量化差不多可以认为是90年代初起步,到现在都30年了,中国的量化大概在2012年左右起步,到现在才七八年的时间,难道现在就到顶了吗?整个A股市值差不多60万亿,量化才3000亿,离饱和还远得很。

现在是量化最好的时间点

未来市场超额收益一定会缓慢下降

所以现在为什么是量化特别好的时点呢?你再过5到10年看看,到那时候就没有特别优秀的产品给你买了,就像美国现在一样。

大家都说Two Sigma、DE Shaw做的好,现在你去看,(核心策略)全部都封闭了。DE Shaw是2012年封闭的,Two Sigma大概是2014年封闭的,文艺复兴在90年代它的核心策略就不对外募资了,对外卖的都是一些马马虎虎过得去的。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文艺复兴自己就有400亿美金了,还缺你这点钱吗?而且他自己的钱都投不完,只能有一部分投在核心策略里,自己还有一大堆钱要在外面找投资机会。

未来虽然不可能再有像过去5年这么好的回报,但我们还是希望给客户带来一个不错的收益。

市场短期可能涨涨跌跌,我们的指数增强产品是不对冲市场风险的,但是市场长期来讲,我觉得是上涨的,因为经济、企业都在增长,企业总不能说不盈利吧,特别是上市公司它代表了中国相对来讲最优秀的企业,平均ROE可以达到8~10个点,其实你赚到企业增长的钱就够了,这是市场的平均收益。

然后再加上一定超额收益。因为中国的市场相对无效,到现在为止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还有60%以上,超额收益怎么来的?一定是有人亏了你才有得挣,不管是基本面选股还是量化选股,去掉市场平均收益,你挣的钱一定是有些人亏给你的。美国市场为什么超额收益这么难做?它散户的占比只有5%,这些人就算一年亏10%,你也没挣多少,但中国的散户占比有百分之六十几。

从中国市场现在的交易结构来讲,个人投资者比例还比较高,但是,再过5年、再过10年还有这么高吗?不可能的。

未来市场超额收益一定会缓慢下降,现在机构平均超额收益是10个点,这种格局不会维持太久。所以说我们说,中国的投资者现在是非常幸福的。

为什么沪港通的钱年年在流入,外资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外资持有市值已经超过保险,仅次于公募了,现在持有3万亿左右的A股资产。人民币风险对他们来说还是额外的风险,为什么还要投A股?而且还额外承担一个人民币汇率的风险?

这说明A股现在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人民币资产相对来讲也是很好的资产。

中国市场特别适合量化

未来5、6年还是不错的时机

从超额收益的角度来讲,A股市场有些对量化有利的因素。

首先是上市股票的数量增多,因为美股的上市退市机制导致它股票总数变化是不大的,2001年我刚入行的时候,美股有流动性的差不多3000只,现在你去看还是3000多只。

这些年下来并不是股票数变多了,而是部分公司变得很大,比如苹果,现在一万多亿美元的市值。

中国不太一样,中国即使是小票流动性也挺好,平均来看小票都有四、五千万的交易量。我们当时在美股做,设置的流动性门槛是(日成交量)100万美元,也就卡到了3000只股票,在中国如果用100万美元来卡的话,每一个股票都符合,你会发现所有股票都能交易,所以中国是特别适合量化的。

但是不利因素也有。

我刚才讲了,超额收益是什么?你是赚别人亏的钱。

像我们,赚的主要是对数据的分析更深入,主动投研机构可能是赚的是对公司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比如在拼多多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大的时候,你去买;或者比如2013年、2014年,大家都看不上美的格力的时候你去买,你赚的是市场认知不足的钱。

但是,如果你没有对手方了,不管你是做基本面投研还是做量化投研,没对手方了那你赚谁的钱?

美国市场就是这样,大家都很聪明,你赚谁的钱?所以美国为什么50%以上是被动投资,因为大家觉得反正市场很有效,都赚不到超额收益,那不如少付点费用。

中国目前还没到这个时期,但是30年以后会不会到?我觉得不好说。到那时候交易的钱也很难赚,不是说赚不到,而是因为那时候机构投资者占比很大,个人投资很小。

中国2015年的时候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差不多95%,现在已经降到67%,也还是很高,但是如果降到50%、20%?那你就更难挣钱了。

所以我们说现在是黄金时期,未来的五六年还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同时,波动率也是往下行,因为机构投资者平均来讲交易更少。像2015年的市场波动率就比现在高很多,这几年的波动率已经降到26%、27%了,也还不错。但是,如果降到美股那样11%左右的波动率,股票都不太动了,那你怎么挣钱?大家都很难挣钱,对量化的影响更大一点。因为量化赚交易的钱更多,选股的钱相对来讲对波动率的敏感度没这么高。

要接受未来长期投资收益下降

最后是A股市场的一个长期展望。

一个是择时的收益会降低,大家不要想择时了,过去10年都择不了,现在波动率降低了就更别想了。所以我们就放弃择时,去做选股,不管是量化选股还是基本面选股。

第二个,大家要接受一个略低的长期收益,虽然现在还是挺高的。

最后是研究一定会创造价值,而且未来会越来越明显。现在市场上大家看到的百亿的私募,特别是上两三百亿的都是研究创造价值,通过对基本面、对交易、对市场结构更深入的研究,给客户创造长期的超额收益。

好,谢谢大家。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2 Comments

树莓派折腾一点点记录

去年双十一买了个树莓派,没什么其他想法,就是玩一玩,学学折腾的东西。

毕竟也买了不少设备了,任天堂的switch,索尼的ps4,微软的精英手柄,大疆的Mavic等等,Facebook的Oculus,游戏也花了不少钱,这些东西都算是补偿自己20岁,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的梦想。

当年折腾的欲望和冲动几乎没有止境,自己怎么找免费空间,免费域名,搭建博客,但是就是没有钱,很多想搞的东西舍不得花钱去搞。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大概是11年12年左右,就看到阅微堂上介绍了比特币,我记得张博主自己买了点,我也想试试,但是由于没法境外支付,遂作罢,实在是可惜。

现在这个阶段,不管怎么说,自己花钱去折腾点东西,基本上是不心疼的了,可能我和大多数人的消费心态很不同,我对于花钱买很好衣服,吃好吃的,我是没有太多感觉的,但是在这些电子数码上花钱,我从来不束手束脚的,比如自己家里两台电脑的office都是正版的,这点目前在国内还真不多。可能也是没生小孩,虽然年岁也不小了,但也不想生,目前花钱可以自由一点。

扯远了,树莓派昨天被搞崩了,重新部署了一下,主要是两个服务,一个是smba,当时树莓派本身的存储空间不大,这里把家里群晖的硬盘挂载到树莓派上,

尝试挂载路由器SMB的目录到本地

  1. sudo mount -t cifs //192.168.1.1/yourfile /home/pi/aria2/download -o guest,iocharset=utf8,vers=1.0
  2. //注意替换你的 ip 和 filename

如果你挂载的时候出现以下错误,可以尝试修改vers后的smb版本号

第二个服务就是树莓派上挂载jupyterlab,https://www.twblogs.net/a/5d5ec53bbd9eee541c32610a,主要参考的是这个教程。

Posted in 技术相关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