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量化

量化私募到底坏在什么地方

量化私募最近身处风口浪尖,舆论非常不利,多空观点都有。批评者的水准太差,没啥好说的。 支持量化的,说量化指增做多中国,稳定市场啥的。这里面说量化指增做多中国,实际上量化指增确实满仓做多,这没得说,但是这是购买指增产品的客户裸出来的多头,实际上量化机构的管理人,早年主要都是做中性产品出身,就是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股指期货开空头,争取所谓的alpha收益,这类产品肯定是不算做多中国了。 但确实,目前量化机构主流产品是指数增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量化管理人看好大盘?也许有人是这样,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对于管理人来说,中性产品的业绩提成,只有超额的部分,也就是说管理人要跑赢市场才有提成。但是指数增强不一样,指数增强产品,如果股市涨了,这些管理人也能拿到提成,也就是说管理人还可以再beta上获取收益,这个是最大的动力。 其实中性产品现在市场上不多,但是如果了解市场更多点,就会知道,现在很多DMA产品,属性就和之前中性产品类似,但是杠杆率高很多,中性产品的绝对收益特征,加上3-4倍的杠杆,年化收益可以达到60%,回撤也很小,你说这样的产品好不好卖。不对,你买不着,这类DMA产品,主要就是管理人的自营资金。这类产品都是中性的,肯定也谈不上做多国运了。 而说量化产品高抛低吸稳定市场,这个其实没多大错,赚钱肯定要高抛低吸,高吸低抛,那人家产品怎么赚钱。不过是不是稳定市场了,这个就不是很好说了,人工智能挖掘出来的因此,按照我理解,日内更多的还是趋势性质,也就是说判断要涨了,就提前买入,判断要跌,就提前卖出。而持仓周期更长的,主要还是因子投资,在宏观层面有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必然不是简单的就是问了稳定市场做了高抛低吸的。插一句,雪球产品的对冲,绝对是稳定市场的。 前面是反驳常见的支持量化私募的观点,我来说说我自己的观点,量化私募坏在什么地方。量化私募每年在市场上赚到1500亿人民币(部分大V数据),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恶。一个常年不涨的市场,如果一个类型的机构,能挣很多钱,那么必然有人亏给他了。谁亏了,散户。因此量化私募最大的恶,是割了散户的韭菜。但是散户并不知道,现在叫嚣打击量化声量最大的,其实不是散户,是这些和量化私募争夺这块韭菜地的游资,传统机构等市场里面的老鸟。 实际上,散户这韭菜,就算量化不收割,也会被其他人收割,但是现在量化私募拥有着最先进的算法和策略,其他类型的交易机构已经落后这个时代了,实际上他们在怎么叫唤,这片韭菜地,也不属于他们了。 但是量化管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篇韭菜地,是国家培育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煤老板挖煤,要缴纳自然资源税,你量化私募割韭菜,怎么能不缴纳,因此,量化私募到底坏在什么地方,就是挖了我们国家的稀有资源,但是并没有缴纳足够的资源税,而且作为基金管理人,最多缴纳了增值税,所得税之类的,最重要的税没给收上来,这是一种严重的偷税漏税的行为。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点评裘慧明谈国内量化的市场的演讲

点评:这周看到一个裘慧明的演讲材料,关于国内量化这一块,讲的非常好。裘总刚回国的时候听过他的一些私下的分享,就觉得是一个很愿意发表观点的人,在一些群里,发言也不怕得罪人。不过这两年规模大了,发言也少了,或者说,我能混进去的群,大佬们已经不玩了,玩更高端的去了。不过能从这个演讲里面学到不少东西,起码扯淡的时候可以用。 国内市场对量化存在诸多误区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量化投资。 我在海外量化做了十一、二年,回到国内又做了6年,相对来讲,国内跟海外的量化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很多国内的投资者对量化在理解上有一定误区,所以我觉得值花一些时间来讲一下量化是怎么回事,以及在中国的A股市场,量化为什么能在规模大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一个比较好(超额)的收益。 还有比如量化的稳定性。怎么理解稳定性,实际上量化策略的稳定性不等于净值的稳定性,而是超额的稳定性,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超额的稳定性就是说,我比市场跑的好的这部分是稳定的。我一直在强调超额收益,超额收益不等于收益,(但是)在长期过程中,超额收益会转化成客户拿到手的收益。 2015年之前,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对冲性的产品,所以很多投资者就把量化产品等于类固收的产品,实际上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现在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监管环境,量化慢慢会变成以量化多头产品为主的格局,海外也是这样的。 在中国跑赢市场相对容易 现在是量化非常好的时机 我在海外做了很多年,从2001年到2005年主要做高频,那时候年化收益超过500%,但这个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管理容量非常有限。刚才主持人也提了,我们有500万美元,一年就挣了2亿5000万,但是你给我1亿,我也只能挣2亿5000万。 2005年到2012年,我主要做统计套利,套利也是我们现在在国内的主要策略,等会我会提到统计套利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2005年到2012年,我的年化收益大概税前在32%左右。美国市场其实是很有效的,那这32%怎么做出来?实际上加了杠杆。实际上从跑赢市场来讲,(年化收益)也就7个点左右,但是,在美国跑赢市场7个点已经属于非常优秀的了。 现在整个市场,客户能买到的资产,不要跟我讲文艺复兴的策略有多牛,你要知道它最好的策略你是买不到的,今年能买到的实际上还是亏钱的。我们讲的是,能给客户带来收益的这部分策略,现在美国大概一年能给客户带来一个点,就是说,只比市场一年好一个点。 所以为什么说在中国现在是量化非常好的时机?从2015年到现在,指数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年半,我们给客户带来了不错的年化收益,因为在中国跑赢市场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拿过去20年数据看,在中国,不管是公募还是主观的私募,包括过去五六年的量化私募,都给客户创造了不错的收益,我后面会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点评:国内市场的公募基金整体上是有超额收益的,私募更高,主要是私募可以投资的范围更广,比如最直接的,私募可以投股指期货,最简单的买入中证500股指期货,就有12%以上的年化超额收益、 每天比市场好一点点 累积起来收益就很可观 然后我先讲一下量化是怎么回事。 我们相信这一点,市场一定有规律的。中国市场散户数量以及交易特别多,交易者越多越容易统计规律,越是集体行为越有规律。量化投资就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统计模型进行预测和风控,并且用计算机技术去实现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 我们每天收集到的数据至少有几十G,数据量非常大,从9:25开盘竞价开始,很多交易笔数,9:30每三秒会公布一个盘口,在三秒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交易,一天交易量7000亿,背后存在大量的数据,这还只是交易数据,还有基本面的数据等等。 我们将这些数据都收集起来,建一个数学模型,把规律总结出来,知道哪些股票大概率会跑赢,然后不停的换,每天累积下一定的超额,比市场好一点点。 假如每天比市场只好0.5%,就是市场涨1个点的时候你涨1.5%,大家觉得好像不多,但是,如果你每天比市场好0.5%,1年下来,就比市场好120%,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觉得现在谁都做不到,一年能比市场好120%。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看每天赚的超额并不是很多,但是每天累积,复利起来就很可怕。 所以,量化就是用大数据的概念去预测市场,虽然胜率并不高,每笔交易我们的胜率可能也就55~60%,但是,每天你可以做非常多的交易,哪怕每笔赚的并不多,但是累积起来的利润就很可观。 主观投资vs 量化投资 本质还是赚市场无效性的钱 我讲一下主观投资和量化投资的主要区别。 一个是方法论。 量化投资主要是依靠数据和模型,它的优势不在基本面选股,而是在价量上的投资,跟大家比较熟悉的、传统的成长股投资、价值股投资,还有比如“与伟大企业一起成长”赚的钱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观投资则主要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更深刻的了解。 但是,不管是你做主观投资还是量化选股,本质上,赚的就是市场无效性的钱。 因为如果市场非常有效,成长性好的股票一定会得到高估值,比如说直接就是80倍的PE,那你要比市场的平均水平高才能挣到盈利。所以并不是说一个企业好,你买它就一定能盈利,好公司还要有好的价格,否则你就牺牲了很多的时间成本。 如果市场上每个人对公司的理解都很深刻,你也挣不到钱,(因为)股价会迅速到一个非常合理的位置,你也赚不到超额收益。 所以,赚到超额收益的核心还是你比别人水平高多少,本质上都是赚交易的钱,只是说周期不同,因为大家都是低买高卖,没有人是高买低卖的,那就亏钱了。 我们更偏赚短期交易的钱,比如10天左右或者5~10天;做价值投资、做成长股投资的,赚的是长期交易的钱。 随着规模扩大 量化投资的超额收益一定会降下来 第二个是收益来源。 我们平均持仓现在2000多只,非常分散,基本上是全市场品种覆盖;而主观投资(可能)集中在二、三十只票上面,所以(两种方法的)特点就很明显了。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2 Comments

国内券商研究所的量化

把标的范围定的小一点,吐槽的更有焦点一些。 不知道在国内券商研究所搞金融工程的这些人,究竟有没有什么挫折感,或许没有,因为工资这么高,有什么好挫折的。 不过发的报告,是有七八都是在算命,实话说,不能提供价值的东西。   也不指望能发表论文的那种研究,但是就算是翻译国外经典定价论文都是有价值的啊。 我看一些知乎金融定价方面的回答,比这些研究报告都要好。 实际上,作为从业者的角度,觉得两类研究有价值, 1 定价模型的深入解析,stepbystep这种,不要有那种显然,易得这种 2 市场数据的细节整理,比如东方证券的分红周报,我很喜欢。 那种算命的金融工程分析,实在没意思。至于多因子研究这么多,我想主要是因为做这个研究,容易跳槽去买方吧。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