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舆论

透过台湾看我们自己的社会舆论

大概是疫情前后,也就是20年初的时候,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寰宇全世界。在此之前,我我觉得youtube上没啥好看的,或者说中文内容没啥好看的,我本身英文不咋地,听一些有专业内容的视频,基本上没有感觉。 而youtube上中文内容,在20年以前,我能看到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反中国的,比如一些法论功的群体在youtube上每天评论时事,还有什么新唐人电视台啥的,这些内容,如果是我高中的时候,看着我还觉得打开视野啥的,但是都过去20年了,中国这二十年把持续唱衰的人脸都打肿了,因此这些人的评论已经毫无公信力,也没啥价值,一个小圈子自娱自乐,看着几次就不想看了。 我不知道是之前是我个人的信息茧房的原因,还是此前youtube上中文媒体就是这么个环境的原因,在20年之前,我就是觉得没啥好看的中文内容,英文内容也不大看的明白。我内心实际上认为环境应该是主要原因。 因为从国内舆论环境上看,08年以前,境内媒体上,有个词叫自干五,因为在08年之前,甚至13年,网络上如果对社会议题是偏政府的,那么基本上就会被冠上五毛党的名号,也就是说支持政府显然不是主流声音。 这种风气在08年之后我觉得是一直在此消彼长,原因很多,除了中国经济每年增速都在6%以上外,我举得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让体制内的人看到了欧美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那会有个观点很流行,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很成功,因为中国经济上选择了市场化,走了欧美经济制度的路。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被搁置了,未来政治上也应该走西方的路线,要走民主制度的改革,甚至当时的总理也是这样的思路,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除了经济增长的原因,08年以后还有另一个变化,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能在互联网上表达的群体整体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大幅降低,这实际上造成了让网路上精英社区的消亡。实际上在此之后,从博客,微博,知乎,头条,自媒体等方式,使得内容生产者不断增加,理论上精品内容应该是增加的。但实际上,由于内容一旦生产出来后,能对这些内容评论的人大大的放大了,而且内容生产者和阅读者的水平差异不断增加,不是生产者深度在增加,而是评论者的平均学历在不断下行(因为整个社会参与者的群体在增加),那么导致了网络上无法形成社会共识的高水平的讨论,从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有的只是社会激情的爆发,最终高层整顿形式的纠偏。 这种此消彼长到今天,舆论已经不再允许对体制不同的意见,如果发表的对现有制度不满的消息,会被全网大多数人在追杀这种,这已经让沉默的大多数感到厌烦。 此前微博上有个师太,是气象所的研究员,本来是个自干五,因为后面评论山西空气污染事件,发声渠道也就没了。 前几天有个叫同人于野的博主,博客时代我就看他的内容,最近也被封号。这些人对事件本身的描述,基本是遵循着客观的态度,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看待事件的方式不一定和政府站在一条线上。还有回形针,不管其成员政治观点怎么样,其生产的内容都是精美的,内容的偏颇,是需要接收者自己分辨,允许各种声音讨论,才有加深认识的基础。 比如现在全网各种嘲笑台湾,但最近这两个月,我很关注台湾的新闻报道。期初是寰宇全世界,经常看郭正亮,介文汲,雷倩的时评。实际上这些人的观点和民进党的政府显然不是一个论调,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说不能发声,而且这几个人实际上是越来越火。当然郭正亮是最通吃了,介大使的民族情怀也是越来越重。 深感大陆媒体上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我们媒体就没法允许这种不和政府观点一直的论调在正规电视台上出现。或者我们现在还有时政评论这样的节目么,好像最像的可能是观察者网,这种只有观点没有见识的节目,我是看不下去。 还有嘲笑台湾的议会政治,可是当我看到高虹安在议会上怒怼苏贞昌时,在看到我们人大代表提出来的,各种备受争议的议案,深深觉得,有啥号笑话别人的。台湾是真有民主,我们只能寄望于党内选出的精英,眼光足够长远,选出来的路线总是最优。 我们社会舆论,只能有一种声音,导致了不同意见者的沉默,但是沉默并不代表没有意见。大家都能看到社会经济的进步,也是因为特朗普,看到了帝国主义的衰落,因此舆论还是斗志昂扬,不同的意见,只能是这盛世之下的阴影,毕竟这种言论的压抑,在复兴的道路上,只是很小的牺牲。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社区团购和其他

前几天,在网上一个微博上面留了言,说社区团购用补贴抢占市场,形似倾销,涉嫌垄断,就是不正当竞争,然后就被一个SB不依不饶的追着怼,当然我也没客气的骂回去了。 现在网上舆论的门槛太低,导致了互相对话的人往往不在一个层级上,现实生活中,我们是避免交流的,在网上只要是公开发表意见,这就避免不了有人怼上你。 本来想评论一下反垄断的,但是玩了会2077,思路被打断了,就这样吧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