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六号回了一趟南京,期间被基层管理人员开着车追过来采集核算。
三月九号回来,开始居家办公,到今天一共十八天,也是上海市疫情被揭开的18天。
此前上海一直提倡精准防控,核心宣传点就是尽可能的少隔离,小封闭,样板工程就是封闭了一个奶茶店大小的地方,做做样子。
如果能在快速定位源头,然后辅以大量流调,这应该是可行的,毕竟这个局面维持住了快两年,但这次局面不一样。
病例数量级上来了,维持原来的政策的资源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上海的领导还是要维持之前的面子,或者也不是要维持面子,单纯就是这两年形成的疫情防控的官僚结构没法快速转变。而各地曾经的封控引发的批评也过去不久,因此没有人敢轻易下全面封控的指令。
是不是上海就是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这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全球的疫情防控都要走向尾声,也就大陆和台湾还顽强守着清零的底线,这也正好附和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吧,反而是香港已经西化了。
如果上海走不一样的路,那么可以告知全国,然后周边接壤地区,对上海人和入境外籍一样,采用严格管理,但是大家都是接壤,又不是一个小岛,不像香港或者海南,实际上上海没有单独实行防疫政策的地理环境。
那么上海这次就不应该有侥幸心理,必须把势头压下来,而目前这样,重点区域自愿隔离,非重点区域看校区是否隔离,总归是有点想依靠民众自身素质,就把疫情压下去了,这倒是和台湾当时的思路有点像。
上海面对这波疫情,采取的政策实际上和台湾去年四五月的举措很类似。台湾当时也是软封城,精准防控之类,而且类似的是,台湾疫情确诊数据和上海一样,不是反应确诊量,而反应的实际上是检测量能的变化。不过因为病毒特性不同,台湾的数据高峰也比目前上海每天上报的数据少。
共存还是清零
被封控在家,三个多礼拜了,短期内也没有能解封的想法,在网上看到的各种信息,就是两种观点,是要共存还是要清零。
实际上我关注的大V们,主要还是支持共存的,但是也有支持清零的激烈反对。有一些人拿出一些数据,总有一些人拿出另一些数据,也说不好谁对谁错,当然我关注的医生大V不多,主要还是写平时谈股票,谈市场的。
不过其实到这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看是不是要放开共存,感觉已经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上海感染马上接近10万,此时放开就是城下之盟,肯定不算是打了漂亮战的。
不过只是从厉害关系上来看这两派,在上海生活的人,我关注的这些大V,基本上都是中青年,最近被封在家,而且对奥密克戎基本也没啥恐惧,对隔离点的恐惧反而更多点,因此基本上都是支持这波顺势放开了。
这波也有不同意见的,比如李蓓,这种也不是从政策利弊角度看问题,态度就是无所谓了,自己肯定收到影响,感受到不便,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觉得自己也不去批评当下的政策,觉得世事无常,要适应环境。
其实这波人,都是能居家办公的,一般情况下也有办法买到菜(主要是住的社区可以的话,总有办法团购),因此生计影响不大。
而生计被影响的,开店的,送外卖的,这些人,实际上舆论场上声量太低,可能大部分人也就是听政府的。家里种田也会遇到气候不顺,总是要面对变化的。
写到这,突然觉得没精力了,还是贴几段这几天的微博算了,本来有很多想法,但是落在纸上,突然觉得很浅薄,还是和一些大V差距太大了。
----------------------------------------------------------------------------------------------------------
我看这波因为上海精准防疫没防住,然后要不要共存躺平,辩论激烈,西安封城也封了很久,包括现在的吉林长春,也都没有见到国内很多很多说要放开共存的声音。终究是要共存的,但是是什么时候,估计也只有一个人能知道。但是此刻相信除了吉林,国内其他地方肯定是不想上海选择共存的。
不知道仅仅是我的感觉还是什么,20年全国支援武汉,感觉很有精气神,觉得肯定能好起来,但是这波上海,就觉得希望能好起来吧,而且20年的时候,我记得各路企业也动员起来,可能是这两年被共同富裕的厉害,也没什么企业家有动静了。
病毒传染力发生变化,患者基数也在变化,应对策略在调整也正常。上周很多人在抱怨抗原检测效力假阳性假阴性比例太高,但随着暴露出更多因为集中测核酸而感染的案例,浦东已经调整为全部测抗原了。只是这种政策调整,是不是因为把原因敞开和大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