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laofish

日记 20120322

前段日子,不要上什么课,论文在外审,车也学完了,几乎是闲出了鸟来。 如此悠闲,看到周围各个似乎都有这些正经事情,自己就觉得非常不安,于是四处投实习,为6个月后的找工作做点准备,不过也没找到。 这两天,刚刚收到稿子要做重大修改,然后判断录用与否的审稿意见,下面李心丹的书周五又要开会,按理来说,压力应该很大,可是从起床到现在,我搞了一天手机,这不马上还要把电脑重启下。 我这是不是被压力压坏脑子了,哎,所谓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慢慢熬吧,我重启电脑了。

Posted in 絮语心情 | Leave a comment

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预测——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3)

本来打算多分析几个阶层的,不过写到这里,一来已经丧失了冲动,二来越写觉得自己分析的越肤浅,好在作为选修课论文,这字数也够了,于是这个就算是完结篇了。不过作为论文,会改个名字,就叫聚焦农村吧 二、农村青年人的政治诉求分析 本文定义的农村青年是指78年改革后出生的这一代,他们现在大多二三十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他们出生在了变革的时代,作为青年人,适应能力强,理解能力强,这使得他们主动迎接了这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浪潮,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化大潮,背井离乡,作为人口红利的直接体现,他们使这个国家赢得了“制造工厂”的称号。 这一代人普遍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教育过程中政治导向非常明确,但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有了基本识字能力之后,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远远不可能局限于官方的教材和宣传。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对于中国农村来说,也只有这一代,才开始接触和利用互联网,而互联网信息的庞杂,使得这一代人信息获取的方式相较于前辈,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对于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非常的早熟,也没有前面两代人对于姓资姓社的困惑。因为这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水平,远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资本主义。宣传和实际生活中的差距如此的巨大,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宣传机器和体制的不信任。 虽然农村这一代出生的背景是相似的,但是城市化的推进,制造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这一代面临着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已经对社会理解的差异,对于这个社会变革的期望和诉求也有着自然的差异。 农村青年中,首先是留在农村,和父辈一起生活的。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其父辈仍然有着很好的体力,而人均耕地的减少,农业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农业生产所束缚的人口越来越少。因而即便是留在农村,青年人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留下了一些人,还有一部人在服务业中谋生。在农村生活的这一辈,父辈多已经为结婚而其筑造新房,而自己还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很小,经济压力不大。但他们又基本上都脱离了农业生产,远离了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后,和整个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的变动对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打击,都会切实影响他们的生活。经济压力小,使得他们颇有闲暇去关心社会,这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代。他们从互联网上的美剧中了解民主,在阀体敏感词并屏蔽中寻找自由。他们重视自己的个人权利,而没有太强的集体归属感的诉求。他们在经济领域非常活跃,但在农村政治中缺席。这种缺席很难说是他们自己本身的莫不关系,更多的是对现有民主政治体系的不信任。而互联网带来沟通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代人的集聚能力不可小觑,如果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现阶段农村政治面貌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2011年的乌坎事件,一开始主要是经济诉求,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在推动这件事的发展。但其后影响越来越大,被境内外媒体称为“中国基层民主的试验田,有了真正的民主选举”,这一转变,乌坎青年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受着城市文明和互联网的熏陶。与前辈相比,他们见识更为广阔,崇尚自由,追求公正,懂得不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在农村政治中的潜力非常巨大。农村青年和现有行政体系的博弈,将是中国政治改革大舞台上鲜亮的一笔。 由于土地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地区所能吸纳的劳动人口非常有限,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但是他们再也不是其父辈那样,为了求学的孩子,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基本上是考老乡带老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闯荡,只要给钱,再苦再累,也会干下去。这些年轻人,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工资待遇,而不是企业施舍一个卖苦力的机会。对于进城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自小基本上没怎么受过苦,进城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主动进城,而非为外力强迫,这种情况下,他们较父辈有着强得多的议价能力,而新《劳动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能力。互联网的接入,手机的普及,二者的结合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以论坛,微博,IM工具为代表的新兴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他们有着更强的聚集能力,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这也放大了他们对外的声音。有评论认为,计划生育导致新生劳动力锐减,缺乏劳动力将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年轻一辈对工作的挑剔,使得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泰国越南转移的,使得中国丧失制造业的劳动力优势。但这一辈人可没有这种忧国情怀,他们的辛苦工作,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生活,选择在哪里工作,这是用脚投票,去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发展的推进之路。在政治诉求上,由于中国对流动人口管理尚未放开,他们几乎无法对其工作地方产生政治影响。但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打工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到了管理体制更为先进,管理理念往往也更为民主。户籍制度,房价的压力,以及工作公共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很多进城的农民工最终还是要返回向下,爱尔兰学者瑞雪·莫非认为,返乡的农民工改变了中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城市化大潮尚未波及,政府土地财政尚未触及到的农村地区,有了进城返乡这种经历,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争取必定远超父辈,斗争策略也更加多元。 农村地区青年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读书以及其他机遇,融入城市生活的群体。通过读书,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在十几年前被称为“鲤鱼跃龙门”的这种行为,完成身份转变的他们,往往是一个村子的明星和榜样。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竞争的激烈,以及父辈积累的缺乏,相较于前面两种年轻人,实际上面对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走出去的农村大学生,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生活,虽然也没有忘记关注农村,但其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和农村关系就不是很大了,在本文中就不予讨论。 行文至此,我也没有挖掘出行政改革走向趋势的线索,不过,倒是可以看见希望的,因此,我决定将论文题目改为 农村行政改革的希望在哪里——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2)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预测——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2)

一、农村中老年人的政治诉求分析 本文中的农村中老年群体是指4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中老年人口也在逐年增加。而年轻一辈进城务工,使得中老年群体成为农村中的主流群体。其中在解放前出生的老年人,他们童年在战乱年代中度过,而青年时期又经历了大跃进而产生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随后的文革,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段,经历了毛时代的土地革命,也经历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的农业政策,从之前的以农补工,到后来的反哺农村,以及标志性的取消农业税等事件,都或多或少的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过影响,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知识水平不高,获取资讯的渠道狭隘,其政治思想基本上还是中国传统农民的思想传承,受国家宣传机器的影响,他们对给自己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共产党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这一辈的老人重乡土,重人情,而轻法律,轻程序。他们可以团结起来,为土地征收的不合理在政府门前静坐,但是对于不具体的政治目标,却能难激起他们的斗争热情。 而解放后至改革前出生的这一辈,现在大多人到中年。他们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及老年人那么复杂,但也历经了改革前后,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他们青少年事情接受的教育,对其政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在他们心中有着极大的政治地位,但他们并没有经历土地革命,没有领共产党的这一份恩情。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其实是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却在后来被彻底的否定,这对于他们共产主义信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不妨碍其对毛泽东本身的崇拜。改革开放使他们带来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然而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辛苦所得,而不会视为某个政党的赋予。农村这一辈人中的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通过读书或者其他渠道,已经进入了城市中,成为了城市里中年一辈的中坚力量。留在农村的,生活比起去了城市的同龄人,大多不算如意,他们信息获取,除了口耳相传,还有通过新闻联播和报纸获取。对于时局,通常比较关心,但是信息来源渠道较少,除了官方消息,还有就是口儿相传的政治八卦。如果说上一代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话,逆来顺受的话,而这一代人则有显著不同之处,他们表示出对政治八卦的相当热情,差不多是作为酒桌上的重要谈资之一。这一辈人之前是遍布中国的农民工的主力,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们对于贫富差距,有着直观的认识,这也让他们对自己当地辖区的治理有着各种不满。 农村中老年这一代,他们对于现有体制或许不满,但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偶尔发发牢骚。但是如果体制侵犯了他们切身利益,却能迸发出相当的斗争热情。目前农村的群体性运动,主力群体也是他们,尤其是老年一辈,他们自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如果能为自己的后代争取一点利益,甚至可以以命相搏。但他们主要的斗争对象是自己辖区的直接领导,很少会对这个体制做出反思。在农村地区的饭桌上,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忆苦思甜,感慨共产党的好处,回忆自己小时候想吃一顿白米饭是多么的困难,现在吃饭的时候,素菜都很少见到了。他们认为高层的政策都是好的,但执行的时候遇到各种贪官污吏,将领导的好心办成了坏事。同时他们对贫富差距的过大的不满往往变成对其为富不仁的数落,很少见到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怨声。他们对于与其直接接触的基层官僚多有怨言,集中反映在对村干部以权谋私行为的不满,但如果没有对自己利益直接的侵犯的话,他们只会把这种行为当成常态,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有多么的不合理。 邓小平以来,以经济发展换执政地位的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中老年这辈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国家也有基层民主的政策,但是多流于形式,少有真正民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嵘教授的语境下,农村中老年这一辈有斗争热情和经验。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斗争往往有非常具体而切身的目标,而对于推动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其中的主要动力,这样政治改革的成果,估计也很难反映他们的政治诉求。或者说,他们更关心经济诉求,一人一票的投票权,对目前的他们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虽然他们是很大一个投票群体,但是却不太可能发挥出相应的政治影响力。他们,也就注定了还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Posted in 思考评论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