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预测——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2)

一、农村中老年人的政治诉求分析

本文中的农村中老年群体是指4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中老年人口也在逐年增加。而年轻一辈进城务工,使得中老年群体成为农村中的主流群体。其中在解放前出生的老年人,他们童年在战乱年代中度过,而青年时期又经历了大跃进而产生的三年困难时期,以及随后的文革,在自己人生的后半段,经历了毛时代的土地革命,也经历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的农业政策,从之前的以农补工,到后来的反哺农村,以及标志性的取消农业税等事件,都或多或少的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过影响,他们普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知识水平不高,获取资讯的渠道狭隘,其政治思想基本上还是中国传统农民的思想传承,受国家宣传机器的影响,他们对给自己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共产党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这一辈的老人重乡土,重人情,而轻法律,轻程序。他们可以团结起来,为土地征收的不合理在政府门前静坐,但是对于不具体的政治目标,却能难激起他们的斗争热情。

而解放后至改革前出生的这一辈,现在大多人到中年。他们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及老年人那么复杂,但也历经了改革前后,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他们青少年事情接受的教育,对其政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在他们心中有着极大的政治地位,但他们并没有经历土地革命,没有领共产党的这一份恩情。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其实是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却在后来被彻底的否定,这对于他们共产主义信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不妨碍其对毛泽东本身的崇拜。改革开放使他们带来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然而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辛苦所得,而不会视为某个政党的赋予。农村这一辈人中的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通过读书或者其他渠道,已经进入了城市中,成为了城市里中年一辈的中坚力量。留在农村的,生活比起去了城市的同龄人,大多不算如意,他们信息获取,除了口耳相传,还有通过新闻联播和报纸获取。对于时局,通常比较关心,但是信息来源渠道较少,除了官方消息,还有就是口儿相传的政治八卦。如果说上一代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话,逆来顺受的话,而这一代人则有显著不同之处,他们表示出对政治八卦的相当热情,差不多是作为酒桌上的重要谈资之一。这一辈人之前是遍布中国的农民工的主力,走南闯北的经历,使他们对于贫富差距,有着直观的认识,这也让他们对自己当地辖区的治理有着各种不满。

农村中老年这一代,他们对于现有体制或许不满,但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偶尔发发牢骚。但是如果体制侵犯了他们切身利益,却能迸发出相当的斗争热情。目前农村的群体性运动,主力群体也是他们,尤其是老年一辈,他们自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如果能为自己的后代争取一点利益,甚至可以以命相搏。但他们主要的斗争对象是自己辖区的直接领导,很少会对这个体制做出反思。在农村地区的饭桌上,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忆苦思甜,感慨共产党的好处,回忆自己小时候想吃一顿白米饭是多么的困难,现在吃饭的时候,素菜都很少见到了。他们认为高层的政策都是好的,但执行的时候遇到各种贪官污吏,将领导的好心办成了坏事。同时他们对贫富差距的过大的不满往往变成对其为富不仁的数落,很少见到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怨声。他们对于与其直接接触的基层官僚多有怨言,集中反映在对村干部以权谋私行为的不满,但如果没有对自己利益直接的侵犯的话,他们只会把这种行为当成常态,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有多么的不合理。

邓小平以来,以经济发展换执政地位的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中老年这辈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国家也有基层民主的政策,但是多流于形式,少有真正民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嵘教授的语境下,农村中老年这一辈有斗争热情和经验。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斗争往往有非常具体而切身的目标,而对于推动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其中的主要动力,这样政治改革的成果,估计也很难反映他们的政治诉求。或者说,他们更关心经济诉求,一人一票的投票权,对目前的他们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虽然他们是很大一个投票群体,但是却不太可能发挥出相应的政治影响力。他们,也就注定了还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考评论 and tagged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