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今天又一次跌破3000点,已经成了社会上面的一个笑话,身为证券从业人员,自然看到很多特别是自媒体的讨论。
其中一个讨论就是要不要救市,并且救市应该买什么股票也有自媒体发文章呼吁。距离A股上一次我亲历的大规模救市,应该说是发生在2015年,那时候是真买股票,后面的2018年,虽然市场也跌了很多,但是出问题的主要是民营公司的股权质押问题,我印象里面证券行业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集体动作。
回到要不要救市的话题,如果要救市,那么这个市场就必须在社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否则肯定就没有必要救市了。A股市场在社会里面的作用怎么样,2015年以来,是更重要,还是更不重要呢。我身为一个证券从业人员,觉得股市肯定是更重要了,因为上市公司明显增多,而且之前几年上市了很多消费股,也就是老百姓很容易触及的公司。另一方面,由于19年到21年是基金大年,很多老百姓都参与了基金投资,整体社会财富更多的被配置在了股票上,那么A股在社会里面的重要性肯定是增加的。
但是在这个市场里面,最终有决策权的领导不一定这么看,决策领导看到的是全世界和中国的整体环境的变化,2018年以来,整体社会面临的最大的转变是经济建设向中美对抗转变,虽然经济建设还是很重要,但是经济建设只是中美对抗的一个手段,有时候牺牲经济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更重要的目标,比如清零政策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实际上是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中美对抗的手段之一,这时候经济建设本身就被放在一边,更何况股市只是经济建设的其中一个手段。
而股市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手段,那么股市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要发展,目标并不一定一致。比如股市健康发展需要严格执行的法律,清晰的财务报表,尽责的从业人员,但是市场主体并不想把自己的财务报表如实的公布给公众,即使监管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的时候,当地政府不能给予很好的配合也是自然的,企业的纳税的本地的,而股民的亏损是全国的,公地就是这样。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说的是,虽然金融系统里面的人觉得股市很重要,但是决策层对于股市的重要性,并不一定觉得那么重要。我相信最高层可能认为,外汇的重要性比股市的重要性更强。比如人民币的汇率影响全国大量制造业企业的进出口,而显然股市点数多一点少一点没有这种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如果要救市,国家应该买什么股票。这个话题有个前提假设,决策层已经下定决心救市,实际上这个决策的核心是,国家决定,将所有纳税人的财富拿出来一部分,送给炒股的这些人。因为只要是救市,不管什么手段,总是要出钱的,不管是中央汇金出,还是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终归到底是政府出的,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总是全体纳税人支付的,也就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买股票,给炒股的那波人托市。
这个操作实际上有两个点,第一是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买股票,是不是等于说是让全体纳税人出钱了,可以认为是出钱了,但是这个钱并不是不会还的。因为我们认为A股的资产是被低估的,因此买了这些股票之后,这些股票每年分红,后面就能把钱还上,那么国家就是借了纳税人的钱托市,后面可以把这些钱还给纳税人,全体纳税人本质上并没有损失。但是如果买的这些股票都是垃圾股,过几年企业就破产退市了,那么显然全体纳税人的钱,就去补贴了之前持有这些垃圾股的股民了,是全体纳税人受损,少数股民受益。
第二拿全体纳税人的钱买股票,是不是等于接盘的现在炒股的股民,让他们解套出逃了。这个我们又要把这些钱在稍微理解一下,钱,或者说人民币,本质上是央行的债务凭证,因此用人民币买A股,等于说是央行发债持有A股。普通的股民,手里的人民币,也一样是央行的债务凭证,普通股民卖掉股票,换成人民币,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整体来说,实际上只是央行增发了货币,由于股票个数没有增加,因此唯一的变化就是股票对应的货币量变多了,无论这个股票是在股民手里,还是政府手里。到现在为止,和上面一段的分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增发的人民币买的是老外手里的A股,那么情况就稍有不同了。买老外手里的A股,实际上是要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由于我们前面说了,对于中国来说,汇率是比股市更重要的,要不要消耗外汇储备,是很重要的决定。A股老外持仓1.8万亿人民币,而我们的外汇储备8000亿美元,差不多5万亿人民币多点,这些外汇储备是稳定我们汇率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买了中国老百姓手里的股票,老百姓持有的人民币还在国内,可以被通胀逐步消减央行债务,而消耗的外汇 储备,确实实打实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希望去买老外手里的股票的。
但是老外要离开中国的意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股市下跌,那么就少拿走点外汇储备走掉。为了让老外少拿点,我们是不是需要让股市跌这么多呢,这是个权衡问题。老外总是要走的,如果这个资产确实物有所值,在我看来,我们政府接走无可厚非。更为关键的是,A股实际上已经是中产老百姓的重要财产配置之一,A股和国足虽然都是社会笑话,但实际上A股比领导以为的更重要,可惜决策层的领导大概还没意识到。
A股救市和其他
A股今天又一次跌破3000点,已经成了社会上面的一个笑话,身为证券从业人员,自然看到很多特别是自媒体的讨论。
其中一个讨论就是要不要救市,并且救市应该买什么股票也有自媒体发文章呼吁。距离A股上一次我亲历的大规模救市,应该说是发生在2015年,那时候是真买股票,后面的2018年,虽然市场也跌了很多,但是出问题的主要是民营公司的股权质押问题,我印象里面证券行业并没有特别明显的集体动作。
回到要不要救市的话题,如果要救市,那么这个市场就必须在社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否则肯定就没有必要救市了。A股市场在社会里面的作用怎么样,2015年以来,是更重要,还是更不重要呢。我身为一个证券从业人员,觉得股市肯定是更重要了,因为上市公司明显增多,而且之前几年上市了很多消费股,也就是老百姓很容易触及的公司。另一方面,由于19年到21年是基金大年,很多老百姓都参与了基金投资,整体社会财富更多的被配置在了股票上,那么A股在社会里面的重要性肯定是增加的。
但是在这个市场里面,最终有决策权的领导不一定这么看,决策领导看到的是全世界和中国的整体环境的变化,2018年以来,整体社会面临的最大的转变是经济建设向中美对抗转变,虽然经济建设还是很重要,但是经济建设只是中美对抗的一个手段,有时候牺牲经济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更重要的目标,比如清零政策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实际上是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中美对抗的手段之一,这时候经济建设本身就被放在一边,更何况股市只是经济建设的其中一个手段。
而股市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手段,那么股市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要发展,目标并不一定一致。比如股市健康发展需要严格执行的法律,清晰的财务报表,尽责的从业人员,但是市场主体并不想把自己的财务报表如实的公布给公众,即使监管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的时候,当地政府不能给予很好的配合也是自然的,企业的纳税的本地的,而股民的亏损是全国的,公地就是这样。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说的是,虽然金融系统里面的人觉得股市很重要,但是决策层对于股市的重要性,并不一定觉得那么重要。我相信最高层可能认为,外汇的重要性比股市的重要性更强。比如人民币的汇率影响全国大量制造业企业的进出口,而显然股市点数多一点少一点没有这种直接的影响。
第二部分,如果要救市,国家应该买什么股票。这个话题有个前提假设,决策层已经下定决心救市,实际上这个决策的核心是,国家决定,将所有纳税人的财富拿出来一部分,送给炒股的这些人。因为只要是救市,不管什么手段,总是要出钱的,不管是中央汇金出,还是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终归到底是政府出的,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总是全体纳税人支付的,也就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买股票,给炒股的那波人托市。
这个操作实际上有两个点,第一是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买股票,是不是等于说是让全体纳税人出钱了,可以认为是出钱了,但是这个钱并不是不会还的。因为我们认为A股的资产是被低估的,因此买了这些股票之后,这些股票每年分红,后面就能把钱还上,那么国家就是借了纳税人的钱托市,后面可以把这些钱还给纳税人,全体纳税人本质上并没有损失。但是如果买的这些股票都是垃圾股,过几年企业就破产退市了,那么显然全体纳税人的钱,就去补贴了之前持有这些垃圾股的股民了,是全体纳税人受损,少数股民受益。
第二拿全体纳税人的钱买股票,是不是等于接盘的现在炒股的股民,让他们解套出逃了。这个我们又要把这些钱在稍微理解一下,钱,或者说人民币,本质上是央行的债务凭证,因此用人民币买A股,等于说是央行发债持有A股。普通的股民,手里的人民币,也一样是央行的债务凭证,普通股民卖掉股票,换成人民币,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整体来说,实际上只是央行增发了货币,由于股票个数没有增加,因此唯一的变化就是股票对应的货币量变多了,无论这个股票是在股民手里,还是政府手里。到现在为止,和上面一段的分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增发的人民币买的是老外手里的A股,那么情况就稍有不同了。买老外手里的A股,实际上是要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由于我们前面说了,对于中国来说,汇率是比股市更重要的,要不要消耗外汇储备,是很重要的决定。A股老外持仓1.8万亿人民币,而我们的外汇储备8000亿美元,差不多5万亿人民币多点,这些外汇储备是稳定我们汇率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买了中国老百姓手里的股票,老百姓持有的人民币还在国内,可以被通胀逐步消减央行债务,而消耗的外汇 储备,确实实打实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希望去买老外手里的股票的。
但是老外要离开中国的意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股市下跌,那么就少拿走点外汇储备走掉。为了让老外少拿点,我们是不是需要让股市跌这么多呢,这是个权衡问题。老外总是要走的,如果这个资产确实物有所值,在我看来,我们政府接走无可厚非。更为关键的是,A股实际上已经是中产老百姓的重要财产配置之一,A股和国足虽然都是社会笑话,但实际上A股比领导以为的更重要,可惜决策层的领导大概还没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