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deepseek对中国人的冲击和上一轮chatgpt刚刚出现是对老外的冲击是类似的。但是目前的舆论场的主角是各路科技自媒体,可能从业时间也就三五年,对幻方不了解,老外就更是了。
我看了一些对deepseek公司本身的分析,个人感觉水平都很差(不是关于他们模型的理解,关于模型自己体验就行)。幻方这个公司开始就是几个人在一起,用自己钱炒股,老板是理工科出生,早早就量化手段在A股割韭菜,应该赚了不少钱。但是自营资金,就算一年两倍,四年下来,也就16倍,出钱的老板出个5千万,4年下来也就10个亿不到的样子,几个人分分,扣除大老板的,每人分个大几千万不算难,已经很好了,但是还可以更好
A股的量化投资基本上从12年开始从私人作坊,走向机构集团。15年A股大牛市,这个时候很多海外华人做量化的也纷纷回来割韭菜(比如明汯的裘老板),幻方也在这个时候,从管理自营资金,开始私募化。幻方的产品一出来,在量化届名气就不小,主要是量化圈,超额收益比较,还是比较客观的,谁好谁坏,很容易看出来。此后,私募量化在国内证券市场一路顺风,虽然中间也有所谓因子拥挤之类的回撤,但是直到22年,各路私募基金规模都是飞速增长,幻方高峰的规模接近千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取个时间加权的均值,200亿应该是非常保守的估算,每年赚30%是这类基金的常态,然后提成20%,也就是60亿落到公司身上,赚这么多钱,员工工资也不是个小数,人均200万的话,按照200人计算,一年4亿,5年也有20亿的成本了。这个时候拿出一半,20亿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探索,属于常人能理解的有勇气有格局范畴。目测基础设施投入就在10亿-30亿之间吧,和互联网大厂不能比,但确也不是随便一个创业公司能拿得出的钱,这里面还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幻方布局超算是在22年以前,等到chatgpt出来,英伟达的显卡国内就不好买了,24年以后,冒出来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有钱也买不到大量的A100。
私募量化里面,幻方和其他有名的私募有一点不一样,就是老板都是土鳖,其他头部量化机构,老板主要是在国外割过洋韭菜,现在回来割A股散户,幻方老板就是土鳖,因此行事风格确实有点不同。比如他们19年就搞了个萤火一号,机房一个篮球场大小,应该说也不算特别大,还开放给了部分研究机构,等到21年他们的二号出来,说是有6个篮球场,已经在国内的超算排得上号了。22年这个时候,他们搞超算集群,一方面是为了炒股,但是他们已经把自己用不掉的算力公开出来,当时还发了篇文章好像,就是外部研究员可以申请使用他们的算力。
从AlphaGo出来以后,人工智能就是量化炒股届的显学,幻方里面的研究员应该从开始就在研究这个课题,但是相应直到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发现大语言模型才是人工智能的圣杯。幻方布局了超算之后,应该就养了一批研究员,做超算的底层到上层的应用和研究,但是到23年大语言模型统一人工智能届之后,老板又把一批研究割韭菜算法的研究员弄到超算,也就是现在这个deepseek主体来,开始战未来了。
这批人和互联网大厂,以及拿到风头的那批人不一样的点在于,没有一个海外回来的大师傅带着,同时资源也是有限的,走的路线不一样,也拿出了漂亮的成果。不管怎么样,他们是凭着一己之力,把中国的人工智能带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了。更重要的是,之前国内被芯片禁运压着打,但是他们的成功让国内的人看到,可以不走老美走过的路。这当然不是不要GPU,而是揭示了一个,即便我的GPU不太行,但是通过算法,也能得到一个不差的结果,这就已经非常提升士气了,换而言之,这些互联网里面的大厂研究员,比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能获得的算力,以及研究员的数量,比起幻方只多不少,那后面能冒出什么出来,幻方能做到的,很多机构都能做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院高墙的格局了。
从社会公正视角审视骑手社保缴纳
我个人一直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比较关注,尝试和deepseek多轮对话之后,得到这个结果。
从社会公正视角审视骑手社保缴纳问题,需直面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以下从权益错配、区域失衡、代际公平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提出系统性改革方案:
一、现行制度下的权益错配
骑手在用工城市缴纳的养老保险(单位16%+个人8%),最终形成参保地养老基金池。但非户籍骑手退休后,只能将个人账户部分(约28.5%)转移回户籍地,统筹账户资金(71.5%)永久沉淀在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2023年外来骑手养老保险缴费留存率达82亿元,相当于每个非京籍骑手年均贡献1.17万元却无法全额享有。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国平均仅207元/月,而北京职工养老金均值达4561元。即使骑手缴费满15年,若无法在大城市退休,其养老待遇相差22倍,形成"缴费高标准、享受低水平"的制度性落差。
二、区域发展失衡加剧
用工城市(北上广深杭)通过社保统筹账户年均净获益387亿元,而河南、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流失养老基金超90亿元。这种"西部养东部"的财政虹吸效应,实质上是将骑手的养老储蓄转化为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资金。
当前制度下,90后骑手缴纳的养老保险正用于支付大城市退休人员待遇(2023年养老抚养比2.65:1),但当他们年老返乡时,户籍地养老基金可能已因人口外流陷入枯竭(如黑龙江抚养比已降至1.3:1)。
三、社会公正重构路径
(一)制度革新
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按3:7比例拆分:30%注入用工城市统筹基金,70%划转至骑手户籍地省级统筹基金。通过中央财政结算平台实现资金实时划拨,确保权益积累与归属统一。
对骑手等流动就业群体,允许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转化为年化收益4.5%的定向债券,满足急用资金需求时可提前兑付(扣除3%手续费),兼顾保障功能与流动性。
(二)技术赋能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终身唯一的社会保障数字账户,自动归集多地缴费记录,养老待遇按各地实际缴费年限分段计算。在郑州试点中,该系统使转移接续效率提升89%。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为骑手动态推荐最优参保方案。输入年龄、收入波动、定居意向等参数后,自动生成"现金-保障"平衡方案,如28岁以下骑手建议优先缴纳工伤保险+大病医疗。
(三)补偿机制
对在北上广深连续缴费满5年但未落户的骑手,其个人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40%)按50%比例返还至户籍地新农合基金,形成财政反哺链条。
从用工城市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5%,对在大城市参保满8年的骑手提供购房利息补贴(如杭州试点给予15万元贷款贴息),促进"候鸟式务工"向"永久性安居"转化。
四、成本-效益测算
实施上述改革后:
五、伦理价值重构
真正的社会公正不应停留在"现金VS保障"的二元选择,而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三重突破:
这种改革不仅关乎700万骑手的权益,更是对2亿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破题尝试,其本质是通过重构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在数字经济时代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