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学术研究

隐含波动率和已实现波动率

首先贴一幅图,是最近一年半时间波动率的变化。 红色是日内高频数据计算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均线,没有展示点数据是因为点数据的分布很极端,有很多锯齿。绿色是上交所发布的iVIX指数,黑色线是20日窗口的历史已实现波动率,而粉丝断点线是将这一值向后移动20个交易日。这是因为实际上隐含波动率反应的是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是说反应的是对未来20个交易日的历史已实现波动率。因此,粉色断点线和绿色线反应的是预测是现实的差距。 简单做两点结论: 1 隐含波动率反映的是当前市场投资者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并不是未来波动率,实际上人们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受历史锚定太严重,以至于隐含波动率和历史的20个交易日的已实现波动率节奏是一致的。但是和它预期所对应的交易日的市场表现, 2 隐含波动率大体总是超过已实现波动率的。   那么关心的是,隐含波动率对未来的预测和未来真实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呢。 1 用隐含波动率数据来对未来进行解释: 结论是,隐含波动率可以用来解释未来已实现波动率,即隐含波动率高,未来已实现波动率也高。但是这有个根本问题,该序列非平稳:                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 当然,一阶差分就平稳了。 但是这时候已经没有解释力了,也就是说,已实现波动率的变化,和隐含波动率的变化没什么关系。

Posted in 学术研究 | Tagged | 1 Comment

指数成分股调整对指数表现的影响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指数成分股调整对指数表现的影响,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 可惜的是这个话题最多出一份研究报告,而不能出论文,所以也就贴在博客上了。 pre是指10年的成分股从10年到现在的表现。 now是指现在的成分股从10年到现在的表现 std是全收益指数的表现 结论1 现在的50成分股跑赢std和pre很正常,因为表现好才能进50。 但50指数的表现,不如不调整,这个结论比较有意思,这个是说,你剔除的成分股,剔除之后,表现比新进入的成分股在进入以后表现的更好。 这说明,在50成分股上,反转效应超过动量效应。     结论2 300的结论和50类似,反转效应超过动量,但是程度比50若很多。 这里虽然图片写的是50,实际上是300,我不高兴改了 结论3 500上,剔除之后和之前,相差很小,这个指数上,动量效应是超过反转效应的。     结论4 结合上面结论还能发现,进入300的股票是历史业绩最优秀的,因为now300是跑赢最多的。

Posted in 学术研究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美式期权baw定价的python实现

这一年多,写小程序的语言,逐步从matalb转到了python。实际上,我觉得MATLAB对于我来说,要友好很多,帮助文件论述清晰,还有详尽的示例,而且相关工具函数齐备,临时做些计算非常方便。不过,知乎上提及金融分析,基本上都是python了,而且社区论坛python也要活跃很多。虽然这些论坛主要是搞程序的在做,但对新进入的人来说,肯定优选python作为入门工具了。Matlab在金融工程里面的份额肯定要减少很多了。 # -*- coding: utf-8 -*- """ __author__ = 'laofish' __title__=pyderivatives_fun.py __mtime__ = 2017-01-07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optbkfun import * from scipy.stats import norm # from statsmodels import * import scipy.optimiz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学术研究 | Tagged |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