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权delta复制的几个问题

 

有同事始终对delta复制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认为delta复制里面,有很多要素把握不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就会出什么问题。 我不这样认为,bs理论最开始的组合构建,本身就是delta复制的流程,因此,delta复制,和bs模型所给的价格,是自洽的,我们可以指责bs模型有各种问题,比如:

股价连续平滑变化,满足对数正太分布

实际上,有一点,就是bs模型里面,对股价是否有漂移,没有任何假设,这不是指责bs模型的一个理由,因为复制组合可以对冲掉漂移。

连续对冲,交易没有摩擦成本,以任意数量交易没有冲击

假设可以任意份额交易,这个也是个摩擦问题。没有交易税费,没有买卖价差,没有清算费用等等,这需要平衡。

资金随意融入融出,股票可以任意卖空

融入融出利息固定,实际上股票卖空有一个融券利率,可以放在虚拟的股息率里面解决。

波动率为常数

这和实际显然不同,但是假设里面波动率是常数。


但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用动态复制来模拟bs模型所给出的价格的时候,并不是必然存在的。有些问题,对bs模型来说,是问题,比如交易没有摩擦,资金无限融入,但是,在我们用动态复制模拟的时候,第一个模型,也是不考虑交易摩擦,资金融入更是没有限制。 因此,用动态复制和bs模型所给出的价格,在这两个限制上面,其实是自洽的,二者最终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连续对冲和离散对冲

bs模型的假设里面,是连续对冲的。我们用动态复制模拟的时候,用的是数值计算的方法,天生是离散的。但是这离散因素导致的结果有多严重,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离散对冲的结果应该是无偏的,也就是说,我认为对冲间隔取长取短,在没有交易摩擦的前提下,最终的期望是相同的。这不是天然成立,我要查下书验证一下我的观点。

离散对冲是无偏的,但是如果考虑交易成本, 其次,离散对冲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影响的是最终的对冲误差,时间间隔越长,误差越大,这个时间间隔和对冲误差的关系,那就是有偏的了。 交易越频繁,对冲成本越高,偏差越厉害。理想的情况下,不要对冲,持有到期,只要重复次数足够多,最终的期望收益,就是期权的理论价值。 这样算下来,对冲次数越多,实际上是越不划算的。 实际上,离散对冲和连续对冲,我觉得其差异,可以用样本方差和总体方差解释(并不确定)。

价格路径不完全满足对数正太分布

在bs的理论体系下,价格是满足对数正太分布的,这个是求解pde结果的必须。我们不管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价格路径,还是用实际股价,都没法得到一个完美对数正太分布的价格。其中,蒙特卡洛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价格路径上的点,往往是有限的,这和后面不连续对冲有关,因此虽然我们在生成分布的时候,用的是对数正太分布,但是实际上最终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完美契合。 分布曲线上的差异还好说,更重要的是,由于蒙特卡洛是离散取样,导致最终的波动率和我们预设的参数是不一致的。我们给的参数是0.25,最终出来的结果可能是0.26。这种不一致导致了最终对冲出来的价格和理论值不一致。 当然,间隔越小,误差越小,这种误差也应该是可以推导得到的。这种不一致本质上,和波动率和离散采样有关~~,似乎不一定是无偏的,我印象里面说是,采样点数越少,波动率越倾向低估。~~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

s^2=\frac{1}{N-1}\sum^2_{i=1}(x_i-\bar x)^2s2=N−11​i=1∑2​(xi​−x¯)2

这个式子通过样本,得到的总体方差的估计是无偏的,但是,对方差开平方后,得到的波动率,却是有偏的。由于

E(s)=E(\sqrt s^2)<\sqrt(E(s^2)=\sqrt\sigma^2=\sigmaE(s)=E(s​2)<(​E(s2)=σ​2=σ

即,平方根的均值总是比均值的平方根小,前者是我们采样得到的波动率,后者是随机变量本身的波动率

\sigma =\frac{\bar s}{b}σ=bs¯​

当取样数量超过50时,误差已经小于2%了。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知道,当利用蒙特卡洛生成一条路径,实际路径的波动率,往往是低于我们最初给出的系数的。

这样,我们对路径采样的影响,也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交易成本对动态复制的影响

真正影响动态复制的,交易成本的影响就不在是无偏的了。交易频率越高,交易成本越大。如何权衡交易成本和对冲精度,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但我没有看到呢。 我看到国外一些实例,一周对冲一次也是可行方案,放在国内基本很少了。我理解,国外场外期权,期限通常很长,不像国内,三个月是标准期限,因此他们可以说用一周一次的方案,对我们来说,这基本不可能。 那么交易成本的影响有多大,理想情况,平值期权来说,如果股价一直是涨的,没有回撤过,交易成本就是一个近似固定的比例,比如期初价格100,期末价格200,交易成本近似150的千分之1.5,大概这个值,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我的手续费是0.0015,实际上买卖价差也可以类似处理,但对于某些股价较低的股票,其买卖价差能占股价的0.2%,也就是手续费提高了2倍

考虑到期权价格0.4*\sigmasqrt(T),对于一个三个月期权来说,也就是0.40.25*0.5,基本就是5%,交易费用占权利金的2%左右。另外一方面,如果存在频繁买卖,显然是会增加交易成本的。具体我觉得,有个很精妙的想法,是可以把价格路径看成一条曲线。有这样一个假设,这条线起点100,终点不确定,但是上面有很多波浪起伏,现在我们要知道这条线的总长度,应该如何估计,我们知道这条线的波动程度了。

数学上的推导我不太能完成了,但是我可以做点简单的数值模拟,模拟的方法就是,生成路径,然后确定曲线的总长度,我们用小竖线代替距离,来测量总长度,也是可行的。累加每日价格变化的绝对值,我们就知道总的曲线长度近似值了。 这个和对冲交易成本有没有关系,关系是很不直接的,但是很反应一个事实,曲线长度和波动率存在第一个近似关系。

本质上交易成本是这样的,只要涨了,我就有100的交易成本,和天数无关。但我上面统计的累积值,显然和我的取样有关。

不过,如果我们只考虑额外交易,默认100是逃不掉的基础交易额,那么从额外增量的角度,就可以考虑起来了,首先如果价格一直不变显然最终增量是0。那价格每天的变化量,其实是有期望的,我们预估波动率就用到了,对于20%波动率期权,每天价格变化1%,那么六十天下来,价格变化也就是60%。价格的变化并不对应绝对的交易量,比如期初价格变化1%,delta变化只有delta应该近似变化多少,是由gamma决定的,这我还真不知道有多少,回去算一下

反正应该不会比价格变了量更大就是了,这样预估下来,交易成本最多比全仓量翻一倍,也就是交易成本最多也只占权利金的4%。有这个数以后,我们就安心多了。 计算显示,股价变化1块,delta变化3,那么交易数量是股价的3倍,但是这个又和时间有关,又和其他量有关,因此没有成型的结论,总体上看,我认为交易摩擦本身的影响是不大的,特别是在交易量可控的前提下。

至于交易量不可控的时候,就涉及到微观结构的问题,和我们的模拟本身就有不同之处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学术研究 and tagged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