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多分析几个阶层的,不过写到这里,一来已经丧失了冲动,二来越写觉得自己分析的越肤浅,好在作为选修课论文,这字数也够了,于是这个就算是完结篇了。不过作为论文,会改个名字,就叫聚焦农村吧
二、农村青年人的政治诉求分析
本文定义的农村青年是指78年改革后出生的这一代,他们现在大多二三十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他们出生在了变革的时代,作为青年人,适应能力强,理解能力强,这使得他们主动迎接了这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浪潮,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化大潮,背井离乡,作为人口红利的直接体现,他们使这个国家赢得了“制造工厂”的称号。
这一代人普遍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教育过程中政治导向非常明确,但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有了基本识字能力之后,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远远不可能局限于官方的教材和宣传。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对于中国农村来说,也只有这一代,才开始接触和利用互联网,而互联网信息的庞杂,使得这一代人信息获取的方式相较于前辈,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对于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非常的早熟,也没有前面两代人对于姓资姓社的困惑。因为这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水平,远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资本主义。宣传和实际生活中的差距如此的巨大,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宣传机器和体制的不信任。
虽然农村这一代出生的背景是相似的,但是城市化的推进,制造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这一代面临着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已经对社会理解的差异,对于这个社会变革的期望和诉求也有着自然的差异。
农村青年中,首先是留在农村,和父辈一起生活的。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其父辈仍然有着很好的体力,而人均耕地的减少,农业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农业生产所束缚的人口越来越少。因而即便是留在农村,青年人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留下了一些人,还有一部人在服务业中谋生。在农村生活的这一辈,父辈多已经为结婚而其筑造新房,而自己还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很小,经济压力不大。但他们又基本上都脱离了农业生产,远离了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后,和整个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的变动对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打击,都会切实影响他们的生活。经济压力小,使得他们颇有闲暇去关心社会,这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代。他们从互联网上的美剧中了解民主,在阀体敏感词并屏蔽中寻找自由。他们重视自己的个人权利,而没有太强的集体归属感的诉求。他们在经济领域非常活跃,但在农村政治中缺席。这种缺席很难说是他们自己本身的莫不关系,更多的是对现有民主政治体系的不信任。而互联网带来沟通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代人的集聚能力不可小觑,如果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现阶段农村政治面貌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2011年的乌坎事件,一开始主要是经济诉求,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在推动这件事的发展。但其后影响越来越大,被境内外媒体称为“中国基层民主的试验田,有了真正的民主选举”,这一转变,乌坎青年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受着城市文明和互联网的熏陶。与前辈相比,他们见识更为广阔,崇尚自由,追求公正,懂得不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在农村政治中的潜力非常巨大。农村青年和现有行政体系的博弈,将是中国政治改革大舞台上鲜亮的一笔。
由于土地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地区所能吸纳的劳动人口非常有限,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但是他们再也不是其父辈那样,为了求学的孩子,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基本上是考老乡带老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闯荡,只要给钱,再苦再累,也会干下去。这些年轻人,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工资待遇,而不是企业施舍一个卖苦力的机会。对于进城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自小基本上没怎么受过苦,进城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主动进城,而非为外力强迫,这种情况下,他们较父辈有着强得多的议价能力,而新《劳动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能力。互联网的接入,手机的普及,二者的结合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以论坛,微博,IM工具为代表的新兴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他们有着更强的聚集能力,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这也放大了他们对外的声音。有评论认为,计划生育导致新生劳动力锐减,缺乏劳动力将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年轻一辈对工作的挑剔,使得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泰国越南转移的,使得中国丧失制造业的劳动力优势。但这一辈人可没有这种忧国情怀,他们的辛苦工作,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生活,选择在哪里工作,这是用脚投票,去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发展的推进之路。在政治诉求上,由于中国对流动人口管理尚未放开,他们几乎无法对其工作地方产生政治影响。但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打工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到了管理体制更为先进,管理理念往往也更为民主。户籍制度,房价的压力,以及工作公共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很多进城的农民工最终还是要返回向下,爱尔兰学者瑞雪·莫非认为,返乡的农民工改变了中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城市化大潮尚未波及,政府土地财政尚未触及到的农村地区,有了进城返乡这种经历,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争取必定远超父辈,斗争策略也更加多元。
农村地区青年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读书以及其他机遇,融入城市生活的群体。通过读书,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在十几年前被称为“鲤鱼跃龙门”的这种行为,完成身份转变的他们,往往是一个村子的明星和榜样。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竞争的激烈,以及父辈积累的缺乏,相较于前面两种年轻人,实际上面对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走出去的农村大学生,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生活,虽然也没有忘记关注农村,但其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和农村关系就不是很大了,在本文中就不予讨论。
行文至此,我也没有挖掘出行政改革走向趋势的线索,不过,倒是可以看见希望的,因此,我决定将论文题目改为
农村行政改革的希望在哪里——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2)
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预测——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3)
本来打算多分析几个阶层的,不过写到这里,一来已经丧失了冲动,二来越写觉得自己分析的越肤浅,好在作为选修课论文,这字数也够了,于是这个就算是完结篇了。不过作为论文,会改个名字,就叫聚焦农村吧
二、农村青年人的政治诉求分析
本文定义的农村青年是指78年改革后出生的这一代,他们现在大多二三十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他们出生在了变革的时代,作为青年人,适应能力强,理解能力强,这使得他们主动迎接了这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浪潮,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化大潮,背井离乡,作为人口红利的直接体现,他们使这个国家赢得了“制造工厂”的称号。
这一代人普遍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教育过程中政治导向非常明确,但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有了基本识字能力之后,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远远不可能局限于官方的教材和宣传。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对于中国农村来说,也只有这一代,才开始接触和利用互联网,而互联网信息的庞杂,使得这一代人信息获取的方式相较于前辈,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对于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非常的早熟,也没有前面两代人对于姓资姓社的困惑。因为这个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水平,远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资本主义。宣传和实际生活中的差距如此的巨大,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宣传机器和体制的不信任。
虽然农村这一代出生的背景是相似的,但是城市化的推进,制造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这一代面临着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已经对社会理解的差异,对于这个社会变革的期望和诉求也有着自然的差异。
农村青年中,首先是留在农村,和父辈一起生活的。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其父辈仍然有着很好的体力,而人均耕地的减少,农业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农业生产所束缚的人口越来越少。因而即便是留在农村,青年人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留下了一些人,还有一部人在服务业中谋生。在农村生活的这一辈,父辈多已经为结婚而其筑造新房,而自己还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很小,经济压力不大。但他们又基本上都脱离了农业生产,远离了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后,和整个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的变动对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打击,都会切实影响他们的生活。经济压力小,使得他们颇有闲暇去关心社会,这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代。他们从互联网上的美剧中了解民主,在阀体敏感词并屏蔽中寻找自由。他们重视自己的个人权利,而没有太强的集体归属感的诉求。他们在经济领域非常活跃,但在农村政治中缺席。这种缺席很难说是他们自己本身的莫不关系,更多的是对现有民主政治体系的不信任。而互联网带来沟通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代人的集聚能力不可小觑,如果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现阶段农村政治面貌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2011年的乌坎事件,一开始主要是经济诉求,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在推动这件事的发展。但其后影响越来越大,被境内外媒体称为“中国基层民主的试验田,有了真正的民主选举”,这一转变,乌坎青年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受着城市文明和互联网的熏陶。与前辈相比,他们见识更为广阔,崇尚自由,追求公正,懂得不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在农村政治中的潜力非常巨大。农村青年和现有行政体系的博弈,将是中国政治改革大舞台上鲜亮的一笔。
由于土地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地区所能吸纳的劳动人口非常有限,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但是他们再也不是其父辈那样,为了求学的孩子,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基本上是考老乡带老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闯荡,只要给钱,再苦再累,也会干下去。这些年轻人,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工资待遇,而不是企业施舍一个卖苦力的机会。对于进城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自小基本上没怎么受过苦,进城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主动进城,而非为外力强迫,这种情况下,他们较父辈有着强得多的议价能力,而新《劳动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能力。互联网的接入,手机的普及,二者的结合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以及以论坛,微博,IM工具为代表的新兴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他们有着更强的聚集能力,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这也放大了他们对外的声音。有评论认为,计划生育导致新生劳动力锐减,缺乏劳动力将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年轻一辈对工作的挑剔,使得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泰国越南转移的,使得中国丧失制造业的劳动力优势。但这一辈人可没有这种忧国情怀,他们的辛苦工作,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生活,选择在哪里工作,这是用脚投票,去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发展的推进之路。在政治诉求上,由于中国对流动人口管理尚未放开,他们几乎无法对其工作地方产生政治影响。但在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打工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到了管理体制更为先进,管理理念往往也更为民主。户籍制度,房价的压力,以及工作公共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很多进城的农民工最终还是要返回向下,爱尔兰学者瑞雪·莫非认为,返乡的农民工改变了中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城市化大潮尚未波及,政府土地财政尚未触及到的农村地区,有了进城返乡这种经历,他们对于自身权利的争取必定远超父辈,斗争策略也更加多元。
农村地区青年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读书以及其他机遇,融入城市生活的群体。通过读书,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在十几年前被称为“鲤鱼跃龙门”的这种行为,完成身份转变的他们,往往是一个村子的明星和榜样。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竞争的激烈,以及父辈积累的缺乏,相较于前面两种年轻人,实际上面对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走出去的农村大学生,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生活,虽然也没有忘记关注农村,但其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和农村关系就不是很大了,在本文中就不予讨论。
行文至此,我也没有挖掘出行政改革走向趋势的线索,不过,倒是可以看见希望的,因此,我决定将论文题目改为
农村行政改革的希望在哪里——基于社会阶层的视角(2)